暑假到了,丫丫滿以為可以好好玩玩,卻沒想到父母早已給她安排好了“超級日程”,從學鋼琴、舞蹈到繪畫、圍棋,還有數學、英語等課程的補習,將丫丫的暑假生活安排得異常“充實”。
丫丫雖然一萬個不樂意,但她也知道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報這些學習班花了很多錢,而賺錢是非常辛苦的事情,為了體諒父母,做個乖孩子,丫丫還是決定配合父母去完成這些課業。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父母就發現丫丫變得不太愛說話,偶爾媽媽去隨堂陪聽時,也看到丫丫聽課明顯沒什麼精神,對老師講授的知識愛理不理的,還常常發呆,一堂課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超不過一刻鍾。
媽媽很著急,但也沒有立即表現出來,而是非常有技巧地跟丫丫討論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令媽媽大吃一驚的是,丫丫幾乎問什麼什麼都不會,一點都沒聽進去。媽媽生氣了,質問丫丫為什麼不集中精神聽課,上課都在想什麼雜七雜八的東西。
丫丫開始不說話,被問急了,竟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看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知道丫丫並不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她是想接受父母的好意,但麵對如此繁重的學習任務,她被壓垮了,這就是典型的過度學習症狀。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合適度,大人們一般也會有這樣的經驗,一件事情做得太久做不好,就必須暫時放棄,因為大腦已經處於一種非常疲勞的狀態,這種狀態不但會讓人產生抗拒情緒,而且嚴重影響頂葉皮層工作。聰明人這時就會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喝點東西或者散散步,來放鬆大腦。但丫丫比較可憐,她沒有放鬆的機會,輾轉於各個學習班之間,在家還要在父母監督下練習各種技能,過度的學習讓孩子疲憊不堪,久而久之,她就對所學內容產生厭倦感,提不起興趣,一接觸大腦就立即發出“疲憊”信號。試問如此,孩子又怎能集中精神於學習呢?
很多大教育家都說過,作為孩子,他們的天職是玩耍,而知識正是從玩耍中獲得的。安排孩子學習一些音樂、美術知識,拓寬孩子的知識視野,提高生活品味無可厚非,但要把握合適度,避免過度學習,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學的時候全神貫注地學,玩的時候全力以赴地玩。
那麼,怎樣知道額外的學習是豐富了孩子生活還是給孩子形成了壓力呢?細心的父母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注意孩子對各種學習活動的口頭反應。例如,孩子經常抱怨某個學習活動無聊,完不成作業,不想寫作業,學得沒意思時,就要開始警惕,然後通過一些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
注意孩子對各種學習活動的非口頭反應。例如,孩子對課外學習表現出煩躁情緒、沒有精神、疲倦很困想睡覺等等,家長們就要注意了解是否是這些課程過度消耗了孩子的學習熱情,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要知道,會休息的孩子才會學習。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們出現上述反應時,就要及時反省:孩子是不是已經處在了一種“過度學習”的狀態,若是這樣,他們並不是真正享受了知識的樂趣,隻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精神是不可能集中的。所以,給孩子減負首先應從家庭開始,父母千萬不要以為花了錢孩子就該學,就該學好。
可能很多人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那些成績最優秀的孩子並不是時刻都100%集中精力。我們說過,精神高度集中的時問有限,好孩子明白如何調配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他覺得大腦已經處於疲勞狀態,就會適度休息一下,看點輕鬆的東西,或者天馬行空一下,10~15分鍾以後,再全力以赴攻堅。這樣的孩子,在老師講重點的時候絕對全神貫注、一字不漏,當老師講他已經了解的知識時,聽或不聽他會自我調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找來一些身體素質極佳的年輕搬運工人,工作是往倉庫搬運鐵錠。第一天,年輕的搬運工們持續搬運了四個小時,個個汗流浹背,筋疲力盡,結果勉強搬了12.5噸貨物。第二天,還是這一群搬運工,繼續搬運鐵錠,但工作方式作了調整,即每搬運25分鍾,就休息5分鍾,同樣搬運了四個小時,結果卻搬了47噸鐵錠,而且大家談笑風生,並不覺得特別疲憊。
好的父母一定是讓孩子成為第二天的:般運工,讓孩子有充分的娛樂和休息時間,這樣,他們在學校或者補習班裏才能集中精力,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