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方法讓孩子改掉精神上的“慢生活”(1 / 1)

因為泛都市化的生活節奏太快,越來越多的時尚前沿雜誌開始流行所謂的“慢生活”,就是慢慢地吃飯,慢慢地散步,慢慢地享受光陰寸寸。這對於匆匆過往、追命逐到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一味良藥,可以放鬆緊張的神經以體驗生命的美麗。

但也不是所有的慢都值得讚美,如果精神上過度依賴這種“慢生活”,就會培養出不喜競爭,對安逸緩慢有強烈嗜好的習慣。表現在孩子的身上,你就會發現,他不喜歡做難題,回家後不願意直接做作業,必須找自己喜歡的事情磨蹭一會兒,例如看一會兒電視,吃點兒零食,玩玩寵物。做作業的時候又不能全神貫注投入,總要拿出一部分精力玩點別的東西,例如邊聽音樂邊學習,邊聊天邊學習。總之一句話,這種孩子不喜歡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因為他覺得這樣很累,他已經習慣了散散漫漫、毫無壓力的狀態。

泱泱的學習在班裏一直是中間水平,不好也不壞。父母覺得孩子還小,對他的功課要求也不是那麼高,隻要能跟得上,同時又不太累,他們覺得倒也沒什麼過於挑剔的。況且泱泱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對這一點媽媽印象深刻。

有一次社區的小朋友一起聚會吃麥當勞,大家喜歡的哆啦A夢贈品就剩下最後一個,如何分配大人們比較為難,最後有一個家長提議:說123然後舉手,誰反應最快誰就得到小叮當。孩子們都很興奮,躍躍欲試,圍著那個家長轉圈,這時泱泱媽媽卻發現泱泱已經默不吭聲地退到了一邊。

回家後,媽媽問泱泱為什麼不去爭取那個玩具,泱泱說:“那麼多人一起爭一個玩具,沒意思,況且我:看見歡歡很想要,讓他去爭好了。”孩子這種淡然不爭的心態,讓媽媽大為欣慰,認為孩子真的很優秀,高興之餘還特別獎勵了孩子一個心儀的大玩具。

媽媽一向對泱泱這種不爭行為引以為傲,但是久而久之,卻發現這個孩子特別不喜歡令他精神緊張的東西,就算玩遊戲,他也不愛玩激烈的射擊類遊戲,隻對五子棋這種沒有時間限製的遊戲情有獨鍾。因為這樣可以邊玩邊吃零食,順帶聊天,而激烈的遊戲,他會覺得特別累,不想玩。

對此,媽媽隱隱感覺哪裏不對,但一時又說不上來。

案例中的泱泱實際上是個習慣精神“慢生活”的小家夥,他的不爭並不是真正的禮讓,而是對競爭的厭惡。大家都知道,參與競爭性活動時,身體和精神都處於100%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就是精神上的高度集中。所以,泱泱實際上討厭的就是集中所有精力做事情的感覺,因為精神上懶散習慣了,一想到神經緊繃就會覺得累,會本能地回避。

按照這樣推理,泱泱學習成績總是不上不下的原凶,也很可能是這種精神上的“慢生活”。總是用60%的精力去聽課,就隻能聽到50%的知識,成績又怎麼可能出類拔萃呢?

要改掉孩子精神懶惰的壞習慣,就要訓練他的注意力,讓他逐漸接受並適應那種全身心投入的狀態,擺脫掉集中精神會很累的錯誤觀念,重新塑造一種百分百投入激情,昂揚、痛快、淋漓的心理體驗。

這種訓練方法很多,父母可以參照以下幾點:

第一,孩子多參加競技性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足球、籃球、排球這種拚搶活動;再如一些競技類遊戲,射擊類、賽車類。通過這些孩子不反感的活動,讓他們習慣競爭,習慣全神貫注的狀態,並培養競技的榮譽感。

第二,讓孩子多做一些有時間限製的事情我國年輕的數學家張廣厚、楊樂小時候都曾經用做快題的方法,嚴格訓練自己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快速完成一件事,對精神集中狀態要求極高,這是提高注意力很好的方法。

第三,給孩子適當的壓力我們總是說“化壓力為動力”,這是有道理的,完全沒有壓力的狀態,勢必帶來散漫;適度壓力,則會帶來高度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習慣上課聽60%,父母可以拜托一下老師,多給孩子一些課堂提問;又或者,在孩子做家庭作業時采取一些監督措施。

我們最希望孩子過的生活,是玩的時候專心地玩,學的時候專心地學,敢於爭取,敢當第一。有的父母可能覺得這樣生活太累,何必呢?孩子天性如此,隻要他這樣過得快樂就好!其實不然,父母切不可把壞習慣當成性情去培養,更不能像泱泱媽媽一樣把孩子畏懼偷懶當成謙遜禮讓,這是要誤掉孩子一生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