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決心禁欲苦行的修道者,離開了他所在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離開之前,他隻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另一塊布當做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就給了他一塊布,讓他當做換洗用的衣服。
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可惡的老鼠,常常會在他靜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可是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用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趕走那隻令他討厭的老鼠,所以他隻好又回到村莊中,向村民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我養這隻貓來嚇住這隻老鼠,不讓它咬壞我的衣服,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可是給貓吃些什麼東西呢?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們要了一頭奶牛,這樣子那隻貓就可以靠喝牛奶來維生。
又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自己每天都要花費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頭奶牛,耽誤了他潛心修道。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找到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就帶著這個可憐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替他照顧奶牛。
但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對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仔細想了想流浪漢說的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所有人一定和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沒過多久,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高情商的孩子這樣做
這個小故事有些荒誕,卻不無道理。當一個人欲望的鎖鏈無限延長的時候,那麼他最終會被這條鎖鏈所束縛住。修行者的初衷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塊遮風避雨的衣服,由於他任由自己欲望延伸,最終整個村莊都被他搬上了山。
作為孩子,類似的事情其實也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比如,我們希望父母給我們買一雙好看的運動鞋,可是當我們的這種願望被滿足後,忽然發現上衣也該換了,結果又要求父母給買了上衣,後來又發現褲子最好也要換條名牌的……如此一來,便陷入了一種欲望的旋渦。更重要的是,這會讓我們養成一種“得寸進尺”的不良習慣,從而影響我們的成長。因此,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學會適當地控製自己的欲望。
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總怕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久而久之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壞習慣,如果稍有不順其意,便大發脾氣。孩子的欲望總是在不斷得到滿足中,又無限地膨脹。作為父母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要學會限製他們不合理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