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理論的第三個方麵就是激勵自我的能力。激勵自我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強能力,這種能力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長,它會成為人生用之不竭的動力。自強的人並不需要有別人一旁不斷的推動,他們自己能夠很好地控製情緒,激發出自身的動力。他們不會滿足現狀,他們知道為誰學習為誰成功。他們知道為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該用什麼方法,怎麼樣去做。作為孩子,我們不能時刻在老師和父母的監督下才能好好學習,我們應該有為自己讀書和奮鬥的想法。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才,我們應當為了自己的人生而奮鬥。
作為父母,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督激勵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應當培養孩子的主動性,不能讓孩子養成依賴的壞習慣。
本章從激勵自我的角度選取了一些經典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同樣在哈佛大學廣為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哈佛學子,它在字裏行間都在向我們傳遞著一個閃光的信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1796年的一天晚上,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生宿舍,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正在專心致誌地做三道數學題。青年很有數學天賦,這三道數學題是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如此。
前兩道題他很快就做完了。第三道題目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17邊形。可是青年左思右想,費盡周折,仍然毫無進展。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這位青年絞盡腦汁,還是不得其解。他幾乎用盡了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依然解不開這道題。
困難沒有嚇倒他,反而激起了他的鬥誌,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青年並沒有被原有的知識所束縛,他嚐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他拿起圓規和直尺,他一邊思索一邊在紙上不斷地畫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窗口露出曙光時,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青年長舒了一口氣,然後去見他的導師,青年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竟然做了整整一個晚上,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期望……”
導師看過青年的答案,當即驚呆了。“這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嗎?”導師的聲音顯然有些顫抖。青年望著導師的目光,有些疑惑,回答道:“是我做的。可是,我卻花了整整一晚上的時間。”
導師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後迅速從抽屜裏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一張紙,讓他當著自己的麵再做出一個正17邊形來。
青年利用圓規和直尺很快做出了一個正17邊形。
導師激動地對他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決,牛頓也沒有解決,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是一個真正的天才!”
原來,這確實是一道兩千多年未解的數學難題,導師也一直都想解開這道難題。那天,是因為失誤,他才將寫有這道題目的紙條交給了學生。
事後,每當這位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永遠也沒有信心把它解出來。”
這位青年就是著名的德國數學家高斯。
高情商的孩子這樣做
一個美麗的錯誤,加速了一個數學王子的誕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人的潛能都是不可估量的,除非你給自己設限。當你認為自己不能夠做到的時候,那麼你已經失去了一多半的成功機會。
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麵對孩子,我們總是以大人自居,似乎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應該聽從我們的安排,我們以過來人的經驗,以自己的親身經曆,來為孩子設定起跳的高度。所以,孩子很難走出我們為他劃定的圈子。
但是當孩子達不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時,我們又會罵他是“笨蛋”。所以,天才就是這樣被抹殺的,而笨蛋就是這樣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