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麵成長,一麵收集沿途繁花茂葉。它又似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
作家羅蘭的一段話,精辟地說明了環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她說:形成一個孩子的人格與觀念的,決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或教師的言論,更是環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風沙,每一個同伴,每一點滴的生活瑣事和每一項課內或課外的活動。這些不但是他們日後回憶的資料,更是織就他們生命的色彩與素材。自然平易的環境形成開朗的人格,褊狹競爭的環境形成斤斤計較的性格。其重要性絕不是幾冊書,幾行筆記,一些分數,一個名次或榜上虛榮所可比擬的。
假如孩子在適當的讚揚中生活,他學會自尊;假如生活中充滿關懷,孩子心中自然會有愛;假如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學會公道;不斷得到鼓勵,必然會建立自信;生活中缺乏愛,他也會冷漠;假如常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卑微;若總是得到不恰當的誇獎,必將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負;耳旁聽到的總是埋怨,他也就學會了責怪;常受騙的孩子,也定會去騙人;常遭訓斥毆打的孩子,也會對人粗暴;常受辱罵的孩子,難有文明語言。
父母表達感情的方式、反應,左右著家庭氛圍的不同類型,可能是和諧友善的或對立獨裁的,嚴厲古板的或自由放任的,井然有序的或雜亂無章的,幽默風趣的或冷嘲熱諷的,充滿生氣的或死氣沉沉的,等等。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氛圍個性。正常、溫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感情與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做父母的熱情、好客、樂於助人,常常保持心情開朗、愉快,可以感染子女及周圍的人,使他們也覺得人生充滿了和諧與光明。要知道,快樂與痛苦都是會傳播的。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父母的責任。在一個自由度比較大,比較民主的家庭裏,父母不僅鼓勵孩子敢於說話,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鼓勵孩子提問題,敢於爭論,甚至向父母提出質疑和挑戰,鼓勵孩子對習以為常的做法,提出新的改進辦法。這會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也有利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與社交能力。
家庭氣氛應該是這樣的:
1.平等。家庭是一個整體,家中發生的事情每個人都有知情權。中國的父母大都喜歡把愛埋在心裏,喜歡含蓄,但是如果我們不說出來,我們又如何能讓孩子理解和體會到呢?別把愛隻埋在心裏,把它放在嘴上。如果有工作上的快樂,建議父母以通俗的方式講給孩子聽,不要認為孩子太小,他理解不了,或是不想讓孩子知道,而怕他傷心。那樣做,孩子始終會覺得自己遊離於家庭之外,家裏的事都不知道,他會有一種孤獨感。家庭成員之間是真正的平等的關係,每個人之間不因年齡的大小、不因地位的高低,作為一個人互相尊重,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2.理智。父母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碰到讓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克製自己的衝動,不要任其發泄。如果實在不能保持常態,可以對家人說一聲“希望自己能夠單獨呆一會兒”,待自己能夠冷靜地表達自己遇到的問題的時候,再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