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培養孩子樂於成功的好習慣(1 / 2)

成功使人快樂,失敗使人沮喪。成功絕非依賴於金錢,也非靠父母的溺愛。積極勤奮的努力和不計成敗的灑脫是成功的兩翼,父母要將成功的信念注入孩子的血液中。

成功的習慣在於一次又一次地對自己給予肯定,而不是局限於某件事情的完成。教育孩子學會做人,是培養成功習慣的關鍵。山東省萊陽市食品廠退休幹部左玉銀幾天內同時接到了兩個在國外留學、攻讀博士後的女兒的來信,信中分別向父母彙報了各自的學習情況:在美國留學的大女兒左巍剛剛在一次會考中獲得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在荷蘭留學的二女兒左岩則獲得了全校最高獎學金。她們姐妹倆是北大曆史上唯一一對,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曆史上唯一對姊妹博士後。她們為何能雙雙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呢?

1999年7月6日,對於左玉銀一家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他的兩個女兒左巍、左岩同時在北京大學獲得最高學位——教育學博士和語言學博士。對於兩個女兒的成長,母親陳瑞華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學前教育,利用多種方式教育孩子。

大女兒左巍1971年出生,小女兒左岩1973年出生。而這兩個女兒都是陳瑞華帶大的。當時,左玉銀在部隊,不能常常回來。所以,照顧和教育兩個女兒的任務全部落到母親陳瑞華一人身上。

俗話說,知女莫過母。對兩個女兒的每一點進步,陳瑞華都是非常清楚的,她對兩個女兒的不同特點,分別施教。大女兒左巍學習上有時飄一點,雖然成績一度不錯,但有時不紮實,常常出些小差錯,但左巍也有個特點,就是大人抓得緊一點,她的學習成績就穩定一段時間。有時考試成績不理想,陳瑞華並不批評她,而是和風細雨地幫助左巍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每次陳瑞華一說,左巍的成績就上去了,說了幾次之後,左巍成績便穩定下來了,並且每次考試總是第一、第二。

與姐姐相反,妹妹左岩學習紮實,但有時就是對自己沒有太大的自信心。成績好,老師又慣她,年齡又小。左岩的英語成績挺好,學校準備推薦她參加全省英語比賽。可左岩一想到全省比賽,就有點發怯。陳瑞華得知這一情況後,就讓女兒給老師講,每次上課前,留出5分鍾讓她在同學麵前到講台上講英語,陳瑞華怕左岩考試時一下子緊張說不出來。老師對這個建議答應了。等到了煙台參加考試時,看到人家的設備、師資都比自己學校好,左岩心中又有些活動,回家後給陳瑞華講:“媽,咱們根本不行,條件太差。”陳瑞華對女兒說:“你能行,條件好壞隻是一個方麵,你應該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考試結束了,左岩得了第一。陳瑞華故意逗她:“你不是說咱們條件差嗎?”左岩不好意思地說:“媽,別提這些了。”陳瑞華說:“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對自己有自信心。”

左巍、左岩在母親的教誨下,學習成績突飛猛進。1988年,老大左巍考上了濰坊醫學院師資專業。一年之後,左岩又以理科煙台第一、全省第二的好成績考上了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

左岩來到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後,立刻在同學們中引起了轟動,每年考試她總是第一,在其英語專業中,左岩以全院第二的成績通過8級統測,那一年左岩才19歲。1993年,左岩畢業了,分配問題迫在眉睫。這時,總參外事局來學院選調畢業生,左岩作為唯一人選被選中。能去外事部門,這在多少人眼中是個求之不得的好機會。而左岩卻執意申請留院考研。左岩把自己的決定寫信告訴了父母。本來父母是希望女兒畢業能回到自己身邊。對女兒的選擇,父母投了讚成票,陳瑞華給學校領導寫了一封信,信中深情地說:“孩子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把孩子送到軍校,我們一百個放心,我們支持孩子的選擇……”1993年,左岩以411分的高分,考取了外院碩士研究生,並創外院考研成績最高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