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是一門藝術,過多的表揚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動機,使他為了表揚采取行動。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激勵,各自設立一些目標,當其中一個人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要給予祝賀和鼓勵,全家形成一種向上的生活氣氛。
陳景潤出生時,陳家已有8個孩子,他的降生,並未給父母帶來什麼欣喜,而是添了幾分憂愁,因為陳家實在是太貧困了。為了一家人的生計,陳景潤的父母艱難地掙紮著,支撐著,已無暇給孩子們更多的關照和教育,至於孩子的前途,他們心中也隻有模糊的認識。
陳景潤從小就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他沉默寡言,好靜善思。他這種獨特的個性,並未引起父母和家人的注意,因為他隻是9個兄弟姐妹中平凡的一個,不重要也不起眼,經常被人忽視,況且父母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關照他。
陳景潤不愛運動,不愛說話,卻愛讀書。他愛書近於癡迷的程度。他上小學前就開始讀書,對家裏的一切書籍都十分感興趣,包括父親讀的佛經和他大哥用過的小學課本。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沒有書讀,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本英文版的政治書籍,居然反複看了幾十遍。陳景潤從小讀書就有很強的自律能力。小朋友在旁邊玩得歡天喜地的時候,他居然能專心地讀書,旁若無人,如果吵著他了,他就換一個姿勢,背對著他們繼續靜靜地讀書。父親對陳景潤這種做法常常是提出表揚,讓其他幾個孩子學習。
陳景潤自小愛書成癖,看起來不符合兒童的天性。所幸的是,他的父親和家庭無意中恰恰為他酷愛讀書的這一愛好提供了天然的條件。陳景潤的父親讀書不多,但他敬重讀書人,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他節省每一個銅板,為每個孩子籌集學費,盡量讓孩子能上學讀書。他除了能做到這點外,根本就不懂,也沒有時間去研究、思考每一個孩子的個性與興趣,更不可能為孩子的未來設計一個美好的藍圖了。他隻明白一個道理:讓孩子讀書總會有好處。
上學後,陳景潤並未顯示出過人的天賦。他讀初二時除了代數能得九十幾分之外,其他科目都是八十幾分,在班上處於中上遊水平,加之他口拙,不善於表達,在學校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學生。在人們的眼裏,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幸好陳景潤的父母對他並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隻希望瘦弱的兒子能順利長大成人,並掌握一技之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陳景潤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他個性的影響非常大。他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勤勞善良,為人寬厚忍讓,從來不與人斤斤計較,也從來不讓自己的孩子與人爭凶鬥狠,而是講究和氣,認為吃點虧沒有什麼關係。受母親的影響,陳景潤學會了寬厚忍讓、戒急用忍的做人準則。這樣的做人準則對陳景潤這位癡心學者來說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於陳景潤的與世無爭、疏於人情世故,才順應了他潛心治學的需要,才使這位“科學苦行僧”能長期默默無聞地在數學王國裏耕耘,並最終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的家教是平常的,平常得似乎看不出有什麼高明之處,但恰恰在這看似平常中包含著不少耐人尋味的東西。
陳景潤出生在兄弟姊妹眾多的大家庭中,在家中是一位很不起眼的孩子,加之家中生活貧寒,父母不可能為他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也無暇對他進行特別的管教,同今天的不少獨生子女相比,陳景潤的出生是不幸的。但這不幸對陳景潤這位有特殊氣質的人來說,也許卻成了一件幸事。他雖然生活上是貧困的,但精神世界卻是寬鬆的,他享有充分自由的空間,他那特殊的氣質,在這自由的空間中得到了天然的滋長,這對他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特殊的適合他個性發展的家庭環境,也許陳景潤也隻是一個普通的人,摘取數學皇冠的人就不是他了。
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1.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比如,孩子看完書後,自己把書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如果這時父母隻是說:“你今天表現得不錯。”表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什麼。你不妨說:“你自己把書收拾這麼整齊,我真高興!”一些泛泛的表揚,如“你真聰明”、“你真棒”雖然暫時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裏,為什麼受表揚,且容易養成驕傲、聽不得半點批評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