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培養孩子正確對待訓斥的好習慣(1 / 2)

訓斥和表揚一樣,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但訓斥更需要藝術。

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習慣於等待大人們的批評,孩子有孩子的邏輯,當他一旦認定是自己犯錯誤時,他並不懼怕批評,相反他倒覺得不批評,不嚴厲,不凶狠才是不對的。因此,他耐心地接受批評。當然也有畏懼批評而掩飾錯誤,逃避責任的。這時就給為人父母出了難題,怎樣批評孩子,是發火,是揭穿,是暴跳如雷,還是涓涓細流,因勢利導。

孩子也是人,他也有自尊。要讓孩子清楚,錯在哪裏,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以後應該怎樣做。讓孩子知道,孩子年齡小,許多不懂的事需要向別人請教,需要別人幫忙。不能背著大人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王欣華的媽媽就十分好地運用了訓斥的藝術:

在小的時候,王欣華很調皮,他曾經很喜歡拆家裏的東西。有一次欣華拆開了家裏的小鬧鍾。他畢竟還小,拆完了就完了,弄得零件到處都是,小鬧鍾再也裝不上了。

媽媽下班一進家門,看到欣華在桌子前邊手忙腳亂地忙著,看到媽媽進來,還想把麵前的東西藏起來不讓媽媽看見。

媽媽當時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媽媽把欣華拉到身邊,摸著他的頭,說:“欣華,你在做什麼啊?”

欣華抬頭看了媽媽一眼馬上低下頭小聲說:“媽媽,我把小鬧鍾拆了,可怎麼也裝不上了。”

通過欣華的話和觀察他的表情,媽媽知道欣華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媽媽就沒有必要再說欣華你做錯事了之類的話了。媽媽告訴他為什麼裝不上,以及這樣做都有哪些不應該的地方。

首先媽媽告訴他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媽媽主要說了兩點:

“第一是你不應該在大人不在的時候拿工具去拆東西,不管拆的是小鬧鍾也好,是別的也好,因為你還小,從力氣上講還不能像大人一樣使用那些工具,即使是一把螺絲刀,萬一螺絲刀沒有拿穩,一打滑就很容易把手劃破,媽媽回來後該多擔心,多心疼啊。好孩子不應該讓父母親為他擔心,因為欣華已經長大了,應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

“第二,也是因為你年紀還小,做事不能像大人一樣周全細致,像現在,零件撒了一桌子,有的找不到了,這樣小鬧鍾就不能正常工作了,不能正常工作就不能準確告訴我們時間,這樣會給爸爸媽媽上班帶來很大的不方便,每天不都是小鬧鍾叫我們起床的嗎?”

說完了這些,欣華抬起頭,對媽媽說:“媽媽,我知道錯了,你罰我吧。”“知道錯了就是好孩子,媽媽不會罰你的。”媽媽接著問他,“為什麼要拆小鬧鍾呢?”“因為想看看小鬧鍾裏麵是什麼,為什麼到時間就會響,而且平時總是滴滴答答地響,那個小針還會不停地繞圈。”欣華這麼說的時候,一臉的興奮,讓人更不忍心去責罰他了。“欣華想知道小鬧鍾為什麼這樣,想法是好的。因為媽媽教過你要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不懂就問,可見欣華是個非常愛探索愛學習的孩子。”

欣華聽到這些果然十分高興,媽媽知道,欣華又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認為自己確實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媽媽並沒有忘了補充一點:“那就是下次可不要這樣了,因為媽媽教你要多觀察,不懂就問,並不代表著就可以自己動手亂來啊,你可以等爸爸媽媽回家後問嘛,而且你要求看看小鬧鍾裏麵的樣子,爸爸媽媽一定會滿足你的願望的。爸爸媽媽在你身邊,看著你拆,也比自己動手亂來強啊。”

最後為了加深對這件事情的認識,媽媽自己動手嚐試著把鬧鍾再重新裝起來,可裏麵的一些零件不見了,裝好後,小鬧鍾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繼續工作了。在媽媽裝的過程中,欣華一直在一邊看著,媽媽趁機告訴他這個零件是做什麼用的,那個是做什麼用的。還有小鬧鍾之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樣是缺了什麼。媽媽看得出,盡管欣華並不能完全聽懂媽媽的話,即使媽媽解釋得很詳細了,對一些東西他理解起來還存在非常大的困難,但他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

欣華的爸爸媽媽希望欣華能和許多孩子一起玩兒。這樣對他以後待人處世會有幫助。如果萬一出現小家夥們打架等情況,當然要批評他。如果是欣華的不對,爸爸媽媽就要讓他認識到這樣做絕對不可以。

如果確實是別人的不對,在批評完後,他們會告訴他,當別人罵你了或者侮辱了你,你不願意容忍固然沒有錯,但錯的是你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用錯了方法。做人要有自尊,但不能用別人對待你的不好的方式去回敬別人,還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和他講道理,或者告訴大人,讓大人告訴他這樣做不對。實在都行不通,可以不和他一起玩,直到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盡管爸爸不會為一點小錯就體罰欣華,但是做父親的難免會在火氣大的時候打欣華幾下。有時候連媽媽被欣華氣急了也忍不住要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