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培養孩子效率第一的好習慣(1 / 2)

孩子們學習成績的好壞,差別並不在於學習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學習效率的高低。學習的目的是對知識的掌握和熟練運用,一切學習方法都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而從這個角度衡量,現有的課堂教學方式並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很明顯的一點是,孩子和老師的感情聯係,通常不像和父母那樣強烈,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也不像在家裏那麼集中。這就說明,由父母進行親子教學,在效率上要比上課聽講更高。

學習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孩子掌握自學的能力。從自學的角度衡量,以大多數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完全可以自行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而且這是一個連貫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智力上的探索,不會被外界因素所幹擾。與課堂教學相比,效果隻會更好,效率隻會更高。

一位母親在信中寫到:

女兒的暑假作業中,出現了正方體和長方體方麵的題目,這是六年級的內容,我先賣了個關子,對她說:“等六年級再說吧,其實20分鍾就能學會。”孩子一聽興趣來了,說:“媽媽,你不是說笨鳥先飛嗎?我就當一回笨鳥吧。”我們一起分析長方體的表麵積,她自己很快就總結出了定理。我再把參考書翻開,上麵明確說這一段需要5個課時,而我們隻花了幾分鍾,而且她總結出的東西,與書中僅有個別文字上的差異。這使她大受鼓舞。我和孩子現在在輕鬆、愉快中學習,我堅信隻要我不灰心,堅持下去,奇跡終究會出現。

這個例子恰恰證實了,自學和親子教育,有著如何強大的威力。

孩子如何學習能最有效率,這需要父母來幫助設計。為了讓孩子在名牌大學眼中顯得“特殊”,也為了孩子今後的成長,一位留美中學生的父親是這樣設計的:

很多中國家長為孩子選擇醫學專業,是因為醫生的收入高。不過我為女兒選擇醫學專業時,向她強調的原始動機不同,是為了治病救人。學醫其實不應以追求高收入為出發點。我們首先需要對孩子培養的,是一種現在就趨穩定的學術基礎。

今年暑假我就讓女兒到醫學院實驗室實習,以後又去醫院病區與醫學生一起進行臨床見習。她學校有AP科學研究課,我就指導她設計一個“課題”。這是一種治療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療藥物,如果成功,就能夠改變現有的心血管病藥物的諸多局限,比如隻作用於局部表象、藥效不能長期維持、停藥會引起症狀反彈、長期使用又有耐藥性。這藥能在使用一個療程以後,就保持終身的藥效。課題進程安排是,在高中的迷你課題中完成質粒構建,大學暑假實習期間完成蛋白質包裝,醫學生階段因為可申請學生課題經費資助,就能完成動物實驗,住院醫生培訓期間,就能夠進入臨床試驗。當然,這是要申請專利的,今後是進入商業產業界的基礎和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