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培養孩子交替學習的好習慣(1 / 1)

孩子需要掌握的科目很多,不能顧此失彼。而交替學習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大腦的興奮程度。

交替學習符合大腦工作規律。在學習的時候,大腦所主管的視、聽、讀、寫以及有關記憶、分析等功能區,都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大腦任何部位的興奮能力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就會使原來的興奮區域減弱,抑製會越來越強,興奮就會逐漸變成抑製,使大腦疲勞,出現困倦、頭痛等症狀,影響學習效果。

因此,學生一定要學會合理用腦,善於用腦,懂得怎樣適當調節。複習功課時,可以幾門課程交替學習,每門45到60分鍾比較合適,中途休息10分鍾,再複習另一門功課。連續學習兩個小時後,最好能有20分鍾左右的戶外活動,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散步、練操等,讓部分腦細胞得到休息,還可以調節神經機能,提高大腦反應。全天複習階段,上午可以學習4個小時,下午安排2個小時學習,1到2個小時的戶外鍛煉,晚飯後的學習時間,則最好不要超過3個小時,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這樣,學習效率能夠大大提高。如果一味打疲勞戰,效果反而不好。

交替學習內容差別較大的不同書種,比長時間讀一種書籍的效率高。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右各有分工,不同學科在大腦中使用的腦區是不同的,左半球側重於邏輯與抽象思維,右半球側重於形象思維。所以,同學們在做數理化習題時,大腦左半球容易疲勞,這時應該調換學習內容,可以複習文科,記英語單詞、做語文作業,使緊張工作的大腦左右半球輪流休息,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看書時,可以把文理科的課程交替學習,這樣的做法能使大腦皮層中的興奮,從一個區域轉到另一個區域,結果大腦皮層的神經係統不僅不會疲勞,還能讓兩科的學習互相促進。這實際就是轉移興奮點,既可以避免前後的學習內容相互幹擾,也可以避免出現越學越無趣的情況出現。

當你學習累了,可以試著聽一會兒音樂,不僅有助於鬆弛神經,更能夠促進大腦疲勞的緩解。人學習時使用的大腦區域,和聽音樂時使用的區域是不同的,當音樂響起,你的聽覺中樞興奮起來,其他中樞就能夠得到徹底的放鬆。這種交替使用大腦不同部分的辦法,能有十分好的調節作用,更能讓學生的情緒逐漸恢複到比較亢奮的狀態,以更好的精神麵貌迎接下麵的學習。用音樂調節大腦的方式,已經在各國的大學中被普遍采用。

還有一種有價值的交替學習方式,就是在同一學科內的交替學習。它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橫向的知識網絡,並通過比較來促進理解、強化記憶。事實上,從近年高考出題上看,涉及各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題正逐步增多,要求學生具有融會貫通、綜合運用的能力。因此,這種同科內交替學習的方法,也越來越得到更多學生的重視。

它最典型的表現是在曆史科目上,隻有交替學習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曆史,學生才能初步形成曆史同時性的印象,當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把這些同時存在的民族、國家的曆史進行比較,這種印象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對家長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讓孩子在學習計劃中體現出交替學習

當孩子製訂學習計劃時,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在計劃中,標明交替學習的時段。這樣,就能形成一種有形的約束,避免孩子可能出現的學習疲勞,延長孩子大腦的興奮時間,讓孩子少承擔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和痛苦。

2.在計劃中控製單一科目的學習時間

對孩子的學習計劃,父母可以提出要求,單一科目的學習時間要適當控製。這樣,就等於在更短時間內完成單一科目的學習任務,會明顯提高學習效率。

3.重點科目分成幾段時間來學習

對孩子的弱項和需要下大力氣的科目,可以把每天的學習任務分成幾段時間,分別進行學習,這比連續學習的效果更好。

4.注意文理科交替學習

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要特別注意把文理科錯開,這樣可以交替使用左腦和右腦,避免疲勞。父母隻要耐心講清楚道理,孩子會願意聽從的。

5.複習階段注意同科內的前後交替

在複習階段,父母可以找一些涉及不同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題,引導孩子交替學習同一科目內的不同部分,通過比較分析,可以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6.休息時要讓大腦疲勞的部分徹底放鬆

在短暫的休息時間,父母要特別注意,幫助孩子徹底放鬆,從學習的壓力中恢複過來。這時,可以聽聽音樂、做做運動,也可以出去散散步。

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予孩子以充分信任,這等於是傳遞給孩子“我行!”的意念,這樣才能不斷促使孩子增強自信心,同時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自覺主動地探索,取得學習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