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騏驥一躍,不能千裏”,鑄造孩子堅強的自信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做起。
孩子的自信心是家長一點一滴培養和樹立起來的。一位有經驗的留美華人這樣寫道:“那天,我女兒班上年齡最小的同學姍姍在我家畫畫,女兒要和她出去玩時,我順手要把一堆塗抹得亂七八糟的紙張扔掉,姍姍見狀急步過來對我說:‘阿姨,別把這些畫扔了,我還要帶回家去呢。’見我沒說什麼,她又問:‘你不喜歡我的畫嗎?我媽媽一定會喜歡。她告訴我,不管我做什麼她都喜歡,因為她愛我,我是天下第一。’看著姍姍的那認真勁兒,我知道,她的自信在媽媽的培養和鼓勵下已經根深蒂固了。我自愧不如姍姍的媽媽,她的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地使孩子樹立信心,而我險些將孩子的自信心毀掉。”
還有一位留美多年的華人深有感觸地說:“你可千萬別隨便批評美國孩子,哪句話說不好,人家就會告你一狀。”原來,她曾臨時幫美國人帶孩子,那個小姑娘邊看電視播出的冰上舞蹈節目,邊在那裏笨手笨腳地模仿。她邊跳邊對這位華人說:“阿姨,你看我跳得是不是最好?”這位華人好心而又認真地對她說:“你現在還不是,你要努力,才可以做世界第一。”這話在中國人聽來沒一點問題,既實事求是,又有鼓勵鞭策。誰知那個美國女孩聽後卻哇哇大哭起來,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可能她一直都在媽媽的認可和鼓勵下認為自己是最好的,而這位華人隨便一句話,無形中嚴重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可見中國人的處事觀念與美國人不一樣。
在美國,不管孩子長得多醜,別人都不會對他們說真話,而是告訴他們長得有多麼可愛,多麼討人喜歡。
即使在某些孩子的重要性被忽略的家庭,美國的大環境也會時刻提醒家長和孩子要關注自己。
曾有一個三口之家到餐廳用餐,服務生先問母親要點什麼,接著問父親要點什麼,之後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兒“親愛的,你要點什麼呢?”
女孩說:“我想要熱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母親十分堅決地說。
“再給她一點生菜。”父親補充道。
服務生沒有理會父母的提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女孩問:“親愛的,熱狗上要放什麼?”
“哦,一點西紅柿醬和黃醬,還要……”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務生一直微笑著耐心等著她。女孩在服務生的目光鼓勵下說:“還要一點炸土豆條。”
“好,謝謝。”服務生轉身徑直走進廚房,留下兩位半張著口、吃驚不已的父母。
“你們知道嗎?”女兒避開父母的目光,望著遠處輕聲細語地說,“原來我也沒當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