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培養孩子記筆記的好習慣(1 / 1)

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要求眼、耳、口、心、手全體參加。隻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把要學的知識學到手,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不少同學都有這樣的體會:要想記住一樣新東西、新課文、新內容,閱讀10遍,不如書寫一遍。因為記筆記時,你是眼、心、手都在動,絕不分心,記憶中的印象自然深刻。學得深,記得住,不易忘。尤其是做課堂筆記,記的內容是老師的口語講解或者板書的重點,而老師的口語講解是即講即消失,不會停留在空氣中,但你若能抓住精彩處記在筆記上,則這精彩的重點之處就永遠不會再跑掉,成了你自己的東西。板書也是一樣,老師總是即寫即擦,頂多也隻能保留45分鍾。要知道老師每節課的板書都是經過課前精心設計的,甚至是其畢生教學之精華,若講完之後擦掉了,同學們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

王剛的父親是個自學成才的內外科名醫,而父親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勤做筆記。在父親的書房裏,至今還整齊地排放著幾十本學習筆記。在父親的整個求學與行醫過程中,那些筆記甚至強過了大部頭的各種醫書。因為那都是浩瀚書海中的重點與精華,且又都是經過了父親的眼與心一筆一畫精心整理並記錄下來的。需要之時,便可隨手取來,為其所用。在我過去的同學中,不少人也有如此的習慣。除了記課堂筆記,還做讀書筆記,有的甚至抄書。例如抄寫書中的警句格言、精彩句段、黑體公式、定義,還有的每天抄寫兩條成語或成語故事。當然,苦學不如巧學,我們不提倡用抄書的笨辦法,但有時的“笨”卻又正好是一種紮實。因為所謂聰明,就是勤用我們的眼耳口心手,加上一日日一月月的積累。長此以往,形成習慣,人人便可由笨變聰明,成為學有所成的真正人才了。

攀枝花市華山中學的一位同學名叫石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成為該校優等生中的佼佼者。石舸同學在回母校與同學們討論其學習方法與心得體會時,最強調的一點就是自己從小養成的記筆記的習慣。並且,他還將自己從初中到高中6年來12個學期中所做的全部學習筆記贈送給母校,使同學們從中受到了學習中必須養成記筆記的習慣的啟發。有位同學隨手翻開了石舸同學一本語文課筆記本,正好是有關古代精典短文《陋室銘》的學習筆記。石舸同學的筆記是這樣記的,也很精短:

今天,語文老師高度評價這一課,並講解了他的兩點感悟。

感語一:小而精深,千古不朽,全文81字。

感悟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精彩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老師對此文的精彩板書: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此語乃本文中點睛之筆,道出了作者崇簡、崇德,不圖虛名,不求豪奢,淡泊名利,注重德行的生活情趣和高尚人品。

這位同學看了這篇筆記深受啟發,決心從此重視記筆記,並養成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

據石舸同學介紹,他後來將這篇筆記充實,發揮,寫成一篇隨筆,發表在了山東一家報紙的《文學鑒賞》專欄上。

記住,刀越磨越快,筆越寫越靈。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定會讓你終身受益。

他們是這樣看筆記的。

2002年高考內蒙古自治區理科第一名徐鴻說:

記筆記是我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我也從中得益不少。

2002年高考湖南理科第一名肖說:

我很重視記筆記,並且從小就養成了這一習慣。可以說,我平時的學習和高考前的複習很多都是借助於我豐富的筆記的。

2002年高考貴州理科“姐妹狀元”雙胞胎,姐姐張曉冬說:

“我的筆記常被班上同學借閱,我不僅重視記筆記,而且形成了習慣,所以我記得也十分認真。”

妹妹張曉楠說:“我的記性不如姐姐好,記筆記的習慣也是受到姐姐啟發、影響形成的,但這個好習慣的確幫了我從初中到高中學習上的大忙。”

下麵是指導家長之法:

1.讓孩子勤用手中的筆

在貪玩的學生時期,想玩是孩子的天性,當家長的不必管得太嚴。但貪玩常常導致忘性大。作為家長,須隨時提醒孩子,把重要的東西用筆記的形式記下來,這樣就不會忘記了,也省得玩耍時老是牽掛著要做的事和怕被忘記的學習內容。

2.孩子好的方法應自覺使其形成習慣

每個孩子都會有各自的優點,例如記筆記。發現孩子的優點發現並幫助其形成習慣,是家長的義務與責任。這就需要家長常常提醒與督促。好的方法用一次雖有一定意義,但若能長期使用,則意義更大。

3.課外閱讀好作品,讓孩子用筆記重點,然後給父母看

父母工作都忙,很少有時間再去閱讀一些想讀的文章,可以讓孩子去讀,如每周一篇,可以是課本上的閱讀課文,也可以是報刊上的優秀短文,然後讓孩子作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