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培養孩子課後複習的好習慣(1 / 2)

每天課後,用半個小時進行複習,效果要勝過做兩個小時的習題。寫作業是為了檢查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果缺少了複習這個環節,對知識的掌握必然會大打折扣,作業中的錯題會更多,學生的自信心也會下降。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使原本已學過的知識被遺忘。早在1885年,德國的心理學家艾濱浩斯就通過實驗發現,剛記住的材料一小時後隻能保持44%,一天後還能記住33%,兩天後留下的就隻有28%了。所有的人,學習的知識都會發生先快後慢的遺忘。於是,人們從古至今便以一學再學來刺激記憶,鞏固記憶,讓自己所學的東西不致被很快遺忘,或者被遺忘太多,甚至永不忘記,這就是初學之後的再次學習、重複學習,即複習。民諺曰:“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說的就是隻知獲得新的,卻不會鞏固已有的,結果最終是徒勞而無功。

複習是對前麵已學過的由新變舊的知識進行鞏固,進行係統再加工,並根據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這個複習的過程,不僅僅讓人隻是被動而簡單地鞏固記憶,還能從再學習中,經二次,甚至三次、多次的反複學習,獲得第一次、第二次即前麵的複習中未曾學到或者未理解、理解不深的新知識。這便是“溫故而知新”。溫,就是複習,故,就是已經學過的。溫習舊的而獲得新的知識。一些記性好的同學,就是因為能常常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上進行複習,做到“每天有複習,每周有小結,每章有總結”,從而形成了驚人的記憶力。所以,許多學生對所學知識記不住,並不是腦子笨,而是不善於複習,或複習功夫不深。

我們所學習過的教材,哪一冊不是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複習。每個單元的單元小結是複習,半期考試和期末考試前又有大量的集中複習,更不用說高考前的大複習了。所有的考試和高考前的模擬考試,其實都是在複習。

上海某重點中學的師生們對複習進行了一係列的總結,得出的寶貴經驗對於學習中的複習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一是複習的要求:

1.課後應及時把老師講的和黑板上所寫的知識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裏過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後翻開筆記,查找漏缺。

2.看教材時應邊看邊思考,深思重點、難點,分析疑點,深化理解。

3.閱讀必要的參考書,充實課堂所學的內容。

4.整理與充實筆記,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歸類,使知識深化、簡化、條理化,並按規律去加強記憶。

5.加強練習。練習一般應在複習後進行,也可邊複習邊練習。在複習過程中加強練習,能提高複習效果。

二是複習要注意的問題:

1.及時複習。當天學的知識,要當天複習好,決不能拖拉,做到不欠“賬”。否則,內容生疏了,知識結構散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重新學習。要明白,修複總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緊緊圍繞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定律複習。思考它們是怎麼形成與推導出來的?能應用到哪些方麵?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有無其他說明或證明方法?它與哪些知識有聯係?通過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識。

3.要反複複習。學完一課複習一次,學完一章或一個單元複習一次,學完一階段係統總結一遍,期末再重點複習一次,通過這種步步為營的複習,形成的知識聯係就不會消退。

4.複習要有自己的思路。通過一課、一節、一章的複習,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寫成小結,列出表來,或者用提綱摘要的方法把前後知識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