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培養孩子隨時自測的好習慣(1 / 1)

立誌做一個明明白白的人,方知道自己對在哪裏,錯在哪裏,不足在哪裏,失敗在哪裏,成功在哪裏。自己完成的功課,自己作出的計劃,自己做的作業,或是一日、一周、一段時間裏,對已做過的事進行冷靜、客觀的自我檢測,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人都能夠從自測中找出自己的優劣之處,成敗之處,以利下一步將事情做得更好,更完滿。

《論語》首編《學而》篇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之語,證明自我檢測、反省,是自古聖人之舉。聖人之所為聖人者,乃自測、自律之楷模也,我們作為學生,正是增長知識、樹立和培養自己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應當把隨時自我檢測作為一種自我要求,從中發現自己的對錯、優劣,以便下一步有針對性地明白自己該鞏固、發揚什麼,改進、彌補什麼。正如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的:“遇事要敢於問個為什麼,錯了也沒關係,不要怕錯,有錯馬上就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要對自己提得出問題,那就必須進行自我檢測。成功學告訴我們:世界上大部分失敗都來自人的兩個無知,一是不知道自己缺什麼,二是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如果我們養成隨時作自我檢測的習慣,這個問題就會被非常好地解決。張千玉在《21工程》中有一段話非常耐人尋味:“如果雞蛋立下大誌去碰石頭,結果完蛋。所以有誌者另一成功條件是識時務,這才可能成俊傑。”如果每一個高考生都把誌願填為北大、清華,那麼,太多的人必定成為失敗者了。所以,自我檢測自己的實際能力與條件,定下一個經過努力便能實現的目標,這便是明智之舉。

王芳所教的班有一位學生,在學習中便有一個良好的自測習慣。每當一個單元學完,她首先根據單元檢測的要求,進行一次自我選題,自我測試。自測以後,她便清楚地明白了自己本單元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新知識。明白了這一點,她的單元複習就有了針對性,結果,其學習成績一直在全班處於第一位。例如在對說明文單元的自測中,她就根據單元提示,重點考察自己是否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掌握了說明文的順序和方法以及對照和比較的閱讀方法。通過自測,她知道了自己對說明順序中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程序順序都掌握得比較好,但對最適合於說明事物內在聯係的說明順序即邏輯順序的運用,自己還非常差。知道了自己本單元學習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她再次認真複習,自學了本單元中運用邏輯順序法進行說明的課文《古代的服裝及其他》,進一步弄清了邏輯順序在運用於寫作說明文中的靈活性。如說明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既可先說明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再順理成章地把由此原因所帶來的結果擺出來,也可以先說出結果,給人一個懸念,讓人總想知道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在哪裏,再一一將其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找出來。

記住,學習中養成對自己的自我檢測好習慣,會使自己隨時清楚明白自己好在哪裏,差在哪裏,可以針對性地學習,事半而功倍。

他們是這樣看自測的:

2002年高考江西理科第一名黃逾軒說:“隨時進行自測,會使自己在學習中有的放矢,將有限的時間集中到最需要的方麵上,不造成時間與精力的浪費。”

2002年高考廣東雙科狀元陳健說:“學習也應該有的放矢,避免盲目。自測,才能找準自己現階段最要緊的是把功夫用在哪方麵。”

下麵是指導家長之法:

1.讓孩子了解自己

隨時對孩子提出一些問題,看孩子是否能正確解答。若解答正確,證明孩子對應該掌握的東西已經掌握,回答錯誤,說明對應該明白的東西還沒搞懂。如此,有助於孩子學有重點。

2.父母應了解自己的孩子

作家長的對孩子關心,應體現在方方麵麵,除生活以外,還應多了解孩子在學習上具體有哪些收獲,課本要求掌握的和已經掌握的知識,知識紮實程度如何?哪些還應掌握而沒掌握,並就自己對孩子這些方麵的了解提出問題,幫助孩子學會並養成自測的好習慣。

3.在孩子麵前不做自大自傲者

父母自身,不應隻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對於孩子,不僅應愛護,還應會教育。正如高爾基所說:“愛護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然而會教育子女,這就是一件偉大的國家事業了,它需要才能和廣泛的生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