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培養孩子查閱工具書的好習慣(1 / 2)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這裏所引的一段話,對於高中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它是戰國後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其名著《荀子》裏《勸學》篇中的一段名言。荀子告訴我們,善於利用車馬當交通工具的人,並不是因為他的腿腳有多利索、快捷,卻能致千裏之遠。善於利用舟船的人,並非他們會遊水,卻能橫越江河或行走於江河之上。這些聰明的人,並不是他們生來跟大家不一樣,而是他們善於憑借相關的物質,相關的工具而已。荀子為何在他《勸學》的文章中講到這些呢?這位古代先哲就是在告訴人們要善於利用工具。

應當說,工具的發明,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勞動與創造的結晶。人類之所以為人類而高於任何其他動物,正是因為人類在勞動、學習、生活中,能夠運用思維與知識,創造發明工具。這些人類發明的工具中,除了荀子所舉的古代交通工具,還有千百年來人們發明製造的生產工具、學習工具。在我們用於學習的工具中,每一位學生都要接觸和使用的,便是工具書——學習中能夠當作工具來使用的一種書。

工具書十分多,如語文方麵,便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和更豐富、更完善的《漢語成語大詞典》等,這些工具書,都是我們學習相關知識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像我們出門要乘車,上天要乘飛機,過河要乘船一樣。每一本工具書,都是這一類相關知識的高度總結和具體闡釋,並教導你怎樣運用這些知識。如上麵所舉的幾種字典、詞典,就集中了語言文字與文學方麵的字、詞、音、義和相關知識、成語典故、曆史、文學等等。在學習中遇到相關疑難,你隻要打開它們,便會得到專家、學者、教師們百問不厭地幫助、講解,讓你在工具書的幫助下,解惑釋疑,完成作業,增長知識。

最忌一種壞習慣,是對學習中的問題似是而非,一時不懂,又不願憑借工具書仔細弄懂,結果不是一時不懂,而是一世不懂,以至在學習與生活中話說錯了,字讀別了,意會錯了還全然不知。例如有的人,對於“惡”、“好”、“為”這些一字兩音兩意甚至多音多意的字,總是搞不準確,“凶惡”與“可惡”不分,“很好”與“喜好”不分,“為了”與“作為”不分等等。其實,這些都是非常容易解決的問題,隻要打開工具書,就都會讓你明明白白,可不少學生就是養不成查閱工具書的好習慣。有學者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就是知道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查找,如何去運用工具書。能正確、熟練地使用工具書,知道你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在哪裏,這就是知識。專家、學者、科學家能夠從無到有地發明、創造出機器、車輛、飛機、輪船、科學儀器和各種工具書,而我們連使用都不會、都不願的話,那豈不是辜負了這些人類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