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個由表及裏、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薄至厚,逐步積累和豐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積累知識——即搜集學習資料乃是其中的至關重要的階段。
大家都知道《高中化學》是一門知識麵較廣、知識點較零碎的課程,許多學生為該課成績的提高大叫頭痛,李明在高中時曾親身碰到這樣一件事:
李明的同學張亮,平時除了認真聽講外,並不像其他同學一樣在課下趕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地學習,但其成績尤其化學成績一直是年級700多人中的拔頭籌者,後來其化學成績為全省第一名900分(實行標準分製考試)。很多同學向其討教學習經驗時,他模仿賣油翁說的一句話:“無他,唯積累也!”大家都跟著笑起來。
他說的“積累”就是學習資料的搜集,李明親眼見他把《中學生數理化》(報)、《高中化學》等資料上的典型例題剪下,粘到一本專門筆記本上,然後進行對比和總結,及至掌握。
任何事物都有其規律性,遵循其規律則成,反之則敗。在學習中也是如此,抓主要矛盾,對症下藥,便可妙筆生花,“法”到“題”解了。
蜜蜂之所以能釀蜜,是因為它辛勤地采集了許許多多的花。如隻采一朵,所得就有限。我們要學習蜜蜂的勤奮精神,廣泛地收集古今中外知識之“花”,吸取其營養,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釀造出更多更好的“蜜”。
大海之所以寬廣無垠,是因為它不厭其煩地接受涓涓細流,哪怕是一點半滴都不肯輕易放過。我們的學習也應像大海一樣,盡情盡量地收攬知識的浪花。隻有這種坦蕩的胸懷,隻有這種勤奮的精神,才能彙成知識的海洋。
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先務精而後務博,有餘力乃能縱橫。”隻精不博,常易走進狹窄的死胡同裏去。因此,在精學深研的同時,也應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做到厚積而薄發。把別人的東西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將會受益終身。
提煉一公斤紫色染料,需從深水海底采集8000個海螺;獲取一公斤胭脂紅染料,要在仙人掌上捕捉40000隻細小的胭脂蟲。這些不爭的事實,都表明了善於積累的重要性。
人們點滴真知的積累,又何嚐不是在博覽廣識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和吸收的呢?
盧邦在總結“學習十忌”中寫道:“八忌筆之高擱,不善積累。”
道家創始人老子也曾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淺嚐輒止,嚐到一點甜頭,便不思進取,直到有一天後悔莫及,為時已晚。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要掌握知識,就要積累,就要搜集學習資料,做到觸類旁通,成就一番學業。
從現代科學發展的特點看,學科的滲透、交叉、分化與綜合都很迅速,新學科不斷興起。恩格斯說:“科學在兩門學科的交界處是最有前途的。”科學知識結構的綜合化,決定著學生的知識結構也要綜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