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1 / 2)

孩子在考試時麵對試卷,不可能向任何人請教,隻能獨立思考問題。因此,要想讓你的孩子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在平時培養他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黃全愈博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小學教師達琳在昆明進行教學交流時,因為看到中國孩子們的畫技十分高,有一次就出了一個“快樂的節日”的命題,讓中國孩子去畫。結果,她發現很多孩子都在畫同一樣的東西——聖誕樹!

她覺得十分奇怪:怎麼大家都在畫聖誕樹?開始她想,可能是中國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國人,就把“快樂的節日”畫成聖誕節。接著她又發現不對:怎麼大家畫的聖誕樹都是一模一樣的呢?

結果她發現孩子們的視線都朝著一個方向去,她順著孩子們的視線看去,發現牆上畫著一棵聖誕樹。

於是,達琳把牆上的聖誕樹覆蓋起來,要求孩子們自己創作一幅畫來表現“快樂的節日”這個主題。

令她更感吃驚的是,把那牆上聖誕樹覆蓋起來以後,那群畫技超群的孩子們竟然抓耳撓腮,咬筆頭的咬筆頭,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無從下筆。

達琳不得不又把牆上那幅聖誕樹揭開……

是的,達琳麵對的這群小“繪畫天才”,隻能夠模仿,不知道怎樣創造,不會獨立思考:“快樂的節日”應該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麵?應該放上什麼景物、什麼人?如何安排畫麵的布局?

例子雖小,卻十分有普遍性,指出了國內學生普遍存在的痼疾:不會獨立思考!他們麵對考試,總是盡可能多地做題,記住各種題型的解法和標準答案,而不是在用自己的腦子分析、思考。

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培養,它的成長需要土壤、水分和陽光。

在美國,小孩上繪畫課,常常是老師給一個題目,讓孩子們自己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老師一點不管。畫完了老師就說——好哇!好哇!

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沒有規矩的孩子到了大學又會是什麼情形呢?

美國大學的VLSI設計課程上到深處,學生就可以做出實實在在的ASIC芯片,然後拿著自己的設計去矽穀或者別處工作麵試,說:“這是我做的東西。”是的,大學學生就可以開發設計自己的專利產品,用它來敲開微軟公司的大門。

念到碩士博士,考核內容就更加“離譜”了。

美國教授一般會讓自己的學生多參加研究工作,而不是做重複性項目。美國的博士生一般有一個資格考試,在碩士期將近結束時進行。考試時提出一個新興課題,擺出方案,由5人評議小組審核課題的新穎程度、意義和方案可行性等。通過資格考試,你才可以在這個課題上開始你的論文研究。如果評議期間有人就同一課題發表了階段性研究成果,你就必須修改課題甚至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