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過程的話,就要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一個好的學生,總是能把一個難題分解為各個部分,找出其中的關聯,然後逐一擊破。然而,多年以來,我們的教育在這方麵做得還很不夠。不信的話,請比較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小學。
1.中國的大學
邵健教授至今難忘他布置的一次期中考試——解讀一首美國民歌《花兒到哪裏去了》。它的內容大致如下:“花兒到哪裏去了/花兒被漂亮的姑娘們摘去了/漂亮的姑娘們到哪裏去了/姑娘們被大兵帶到軍營裏去了/軍營裏的大兵到哪裏去了/大兵們到墳墓裏去了/那些墳墓到哪裏去了/墳墓上早就開滿鮮花了。”
試卷收上來,結果他看到的不是一篇篇不同的文章,而幾乎變成了同一篇文章。好像大家約好了似的,至少2/3的文章思路一致,語言相同。前者不外“愛國”,後者無非“獻身”。在他看來,這首詩哪怕與什麼都有關,就偏偏與愛國無關。為了強調愛國,一個女生在文中還這樣寫道:姑娘們到軍營不是為了愛情。他在心裏驚呼:天哪,不是為了愛情,又是為了什麼?莫非把姑娘當作了慰安婦?多麼可怕的愛國獻身!在這樣一首普通的民歌麵前,學生們集體喪失了作為一個人的起碼的感覺能力,甚至連對用詞的感覺都那麼麻木,例如“獻身”。他真不知道使用這個詞的女孩子到底懂不懂什麼叫身體,作為個人的感官所在,包括那些私密感官。身體是可以像貢品一樣,掛在嘴上獻來獻去的嗎?
在課堂上,他對學生說:“在你們上學之前,你們反倒是一個個不同的人,而你們上學之後,卻慢慢成了一個人,思維和語言都被導向一個方向。這不正常,很不正常!”
事後,他反思道:“中國教育缺乏一種對人的關懷,故而造成了對人的事實上的傷害。經由這種教育所形成的人,他們的思維是同一化的,感覺是同一化的,語言也是同一化的,在他們身上喪失了用自己的大腦來思維、來感覺、來說話的能力。”
2.美國的小學
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麵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欲望和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