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對於這個世界還沒有分辨能力的時候,其性格和行為的發展,父母的幹預是必需的條件。
現代社會,當對孩子過於嚴苛的管教方式引發了許多心理問題時——比如孤僻、冷漠、暴戾等等,有的人主張對於孩子的教育應當順其自然,他們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對家裏的小寶貝嬌寵有加,凡事都順從他們自己的心意。這些父母們以為,“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肯定是最好的辦法,這樣一來,不但家長可以省心,孩子也會過得高高興興。”
這種想法,實在是害了天真的孩子。英才不是天生的,孩子必須從小教育和培養。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在不斷糾正錯誤中健全和成就的,所以,完全讓孩子在自然狀態下長大成材是不切合實際的。
張先生夫婦倆就是一個堅信“樹大自然直”的家庭。兒子小寶從小就一切順其自然,從不約束。作業就更是順其自然,慢慢地就養成了不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且經常逃課。但張先生夫婦卻認為,孩子大了懂事了就好了。
小寶對學習不感興趣,厭學、逃學,整天與那些頑劣的孩子混在一起。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偷偷地抽煙、賭博。他在學校的功課差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直到有一天,張先生接到學校的通知書後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由於孩子在學校裏經常欺負同學,甚至找人毆打曾經批評過他的老師,學校將他開除了。張先生雖然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但為時已晚,因為現在孩子已經根本不接受他的管教了。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不要管得太嚴了,“樹大自然直”,即使孩子做錯了事,也不去批評孩子。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定要堅持從小抓起的思想,實踐證明,正是因為孩子小,容易接受家長的管教,一開始就管嚴,該批評就批評,該教育就教育,容易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不去批評教育,對孩子很放縱,等到孩子長大了,家長再去批評教育,孩子不容易接受,產生抵觸情緒,批評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孩子們從幼兒時期開始,性格上已經有了明顯的個體差異,如果沒有足夠的外界影響,孩子的性格會自然而然地沿著原有的方向發展下去。在孩子們對於這個世界還沒有分辨能力的時候,其性格和行為的發展,父母的幹預是必需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未來,就在我們手裏。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這段話一點兒都不錯。習慣是人生的奠基,是美德的源泉。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是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重點,也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及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一個孩子如果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生的幸福,家長需高度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好的習慣需要從小養成,而且是有步驟的,由小到大,積少成多。按照科學家的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堅持過這21天,習慣成自然,就變成了一個人的可以隨身攜帶,不容易丟失的寶貴財富。每一個人的認真程度不一樣,刻苦程度不同所用的時間也肯定不一樣,那麼,我們用一個月的概念更保險,對於小孩子,“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關鍵在頭三天。”
如果說每個男孩都是一塊尚未成型的坯料,都是一塊尚未打磨出來的玉璞,那麼,家長就是任務,就是從習慣的培養開始,給他們確立規範,琢磨品性,指引教育他們成人成材。
古語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我們愛孩子,就應該為了孩子的長遠考慮,就不要隻是為了孩子短暫的滿足而妨礙了孩子將來的發展。成長建議幼小的孩子不能也不會有意識地或者合乎邏輯地從生活中學習。然而,他們能夠自動地進行自我糾正。他們是通過模仿和指導來完善自己的,經過一次次的指導,孩子最終會明白什麼是正確的。對於孩子的未來,父母是最直接的掌控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