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正確引導,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1 / 1)

要教孩子不挑食,大人應該帶頭不挑食,千萬不要在孩子麵前說:“這個菜我不愛吃,那個菜不好吃。”對孩子不願意吃的菜,可以先叫他少吃一點兒,以後慢慢加多,習慣了就喜歡吃了。

繼“吃的要講營養”之後,我們開始提倡“吃的要講健康”,因為在“營養”和“健康”之間,還要看一個人從飲食中獲取的營養是不是均衡,是不是適宜身體的條件,也就是說,並非是營養越豐富越好。

人體需要六大營養素:蛋白質、脂類、糖類、無機鹽、維生素和水。這六大營養素缺一不可,必須保持綜合平衡,才能維持人體健康。營養來自於飲食,營養平衡依賴於膳食平衡。現在孩子的最大毛病之一是偏食挑食,即使挑的是名貴補品,偏的是山珍海味,依然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導致兒童疾病纏身。

小天一家高高興興地坐在餐桌旁準備吃飯。母親今天做了紅燒魚、糖醋排骨、花菜香菇炒肉絲、紫菜蝦米湯。小天坐上椅子一見糖醋排骨,就高興地喊道:“嘿!糖醋排骨。”馬上動手將盛糖醋排骨的盤子拉到了自己前麵,拿起筷子來一心一意地向糖醋排骨“進攻”。媽媽勸小天吃一點花菜,小天聽也不聽。父親將剔除刺的魚肉放到小天的碗中,也被小天推到了一邊。

營養學家研究表明,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需要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然而,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每種食物總是或多或少缺乏一種或幾種營養素,如瘦肉、奶、蛋、禽、魚都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但它們缺乏維生素c;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卻幾乎不含蛋白質。因此,孩子的膳食必須多種多樣,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

糾正孩子挑食偏食的習慣,也要先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是吃了某些食物有過敏性反應或吃了感到惡心,就不要讓孩子勉強吃;如果由於挑肥揀瘦,就應該設法慢慢地把他糾正過來。例如:有很多孩子不喜歡吃胡蘿卜,吃時總是用手把碗裏的胡蘿卜挑出來。這時,家長不要強行把胡蘿卜又放到他的碗裏或狠狠地批評他,而應該告訴他胡蘿卜有營養。家長還可教孩子看看大人也在高興地吃胡蘿卜,並讓孩子試試,孩子心情很愉快,他是會樂意接受大人要求的。

要教孩子不挑食,大人應該帶頭不挑食,千萬不要在孩子麵前說:“這個菜我不愛吃,那個菜不好吃。”對孩子不願意吃的菜,可先叫他少吃一點兒,以後慢慢加多,習慣了就好了。父母還可以多動腦筋,多換花樣,把食物做得美味可口一些,以引起孩子的食欲。

有些孩子食欲不佳,主要原因在於孩子吃零食太多。大多數零食在口感上比父母做的飯要好吃,而孩子無節製地吃零食,不但會吃壞孩子的胃口,還會造成在吃正餐之前就已經吃飽了的後果。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不會好好吃飯。即便孩子吃的堅果、水果、葡萄幹和乳酪等零食裏麵,也含有大量營養物質,但多食這些東西肯定也會降低孩子吃正餐的欲望。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習慣的養成也就在所難免。因此,父母應該有意識地控製孩子吃零食的數量,或者用一些小點心來代替孩子所吃的零食,就能夠循序漸進地糾正孩子偏食、挑食的壞習慣了。

父母對孩子的挑食習慣千萬不要急躁,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焦慮情緒,家長用強製或粗暴的手段逼孩子吃飯,隻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為不愉快的情緒不僅會降低食欲、影響消化,而且會讓孩子對吃飯產生對立情緒或恐懼心理。如果孩子是因為身體的原因而不想吃飯,父母可以細心觀察,調整飲食;如果因為飯菜不合口味而不吃,父母可以把飯菜拿走,等下一頓讓他吃,不要給他零食,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隻有好好吃飯才能填飽肚子。孩子不良習慣的糾正需要長期、持久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有耐心。

其實,沒有挑食的孩子,隻有不會引導的家長。在吃飯時,父母可以表現出對食物有極大的興趣,可以邊吃邊稱讚:“真好吃”、“我們都喜歡吃”,孩子得到這種積極的暗示後會主動地模仿。

但是,無論家長怎樣引導,孩子還是不願意吃某種食物,這時,就要媽媽這位廚房營養大師真正表現一下自己了。如果孩子不愛吃水果,媽媽可以嚐試將許多種新鮮水果放在一個淺盤中,給孩子創造一種視覺的吸引力;為了讓孩子有新奇感,也可以嚐試用兩三種不同顏色的水果做成水果串;把水果切成塊與酸奶混合後放到模具裏凍成冰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不愛吃蔬菜,媽媽可以把蔬菜換些花樣做,比如胡蘿卜可以切片、切絲、切丁,可以蒸,可以煮,也可以做成沙拉。蔬菜的花樣很多,總有一種會讓孩子喜歡吃。成長建議麵對挑食的孩子,做媽媽的千萬不能著急。這時,媽媽需要做的是,將合適的飯菜在合適的時間提供給孩子,並采取一定的辦法,讓孩子把這些飯菜高興地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