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男孩,媽媽叫他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回憶自己一天來所經曆的人和事,並要在心中“感激”三個人、三件事。一天晚上,小男孩練完琴很久也沒有上床睡覺,呆呆地在那裏不知道想些什麼。媽媽走過去問他怎麼了,兒子為難地告訴媽媽,今天,他謝過了為自己剪指甲的奶奶,為他上課的老師,為他家做衛生的鍾點工和老天沒有下雨……可是,還少一件事需要感謝,想來想去也想不出感謝什麼了。媽媽笑著對兒子說:“傻孩子,隻要讓你快樂的事,都應該去感激它呀!”兒子看著媽媽,想了一會兒,臉上出現了開心的笑容。他對媽媽說:“我找到了,媽媽陽台上種的茉莉花開了,這事令我最開心,我要感激茉莉花,更感激媽媽。”這位媽媽用讓兒子在臨睡前感激三件事、三個人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孩子懂得常常感恩的人才會幸福、才會快樂、心靈才會圓滿,可見用心良苦。
第四,讓男孩想象別人的感覺。
一個人的成長,特別是一個孩子,他的父母對他的付出是相當大的,但有的孩子將其視為理所當然,連說一聲“謝謝”也不肯。試想一下,如果連一句“謝謝”都舍不得說,那怎麼能想得到報答呢?在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識別別人的感覺,就是要求他想象別人對某個特定情況的感情。例如孩子為給自己寄來生日禮品的姑媽寄出一張感謝卡,父母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意識到姑媽收到卡片時的感覺。“現在假設你是姑媽,你打開信箱看見這張卡片,你讀到上麵寫的話會有什麼感覺呢?”
總之,生命需要“謝謝”,生命離不開感恩,媽媽要讓男孩明白,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了向他人說聲“謝謝!”
9.不要抑製男孩付出的心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媽媽在無意中走進了感恩教育的誤區。在平時與男孩的交談中常會說“隻要你能把學習搞好,我們再苦再累也值得”、“你將來能有個好前程就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圖你什麼”,正是在這種思想驅使下,媽媽為了男孩的學習鞠躬盡瘁,生活上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簡直可以說是付出了一切。但他們呢,卻把索取當做是理所當然,更談不上主動為父母為他人為社會付出些什麼。其實,付出會讓人感覺更快樂,當一個人不問索取隻問付出時,其結果可能是自己成為了一個更大的收獲者,付出是獲取快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利用付出來拓寬自己生命的寬度,利用付出來感恩於整個社會和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我們的社會就將是和諧溫暖的。付出是一種比被愛更美好的感覺。在這個擁擠不堪的世界裏,能夠多付出一點愛和寬容的人,總會找到一片廣闊的天地。
總之,讓男孩學會付出,對學習、對朋友、對老師、對集體、對家庭,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微笑、一個充滿希冀的眼神或是一聲問候,都是一種感恩,都會給別人帶來莫大的安慰與希望!
第一,帶男孩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幫助別人的喜悅,體貼別人的喜悅,絕對不是課本裏麵教出來的,而是親身去做之後才體會到的。所以媽媽要讓男孩懂得,付出也是一種收獲,讓他在付出中感悟到助人為樂的道理。
媽媽一定要多找一些機會,帶他去參加一些群體性的社會服務和社會勞動,這對他把握未來的幸福生活非常必要。比如,帶男孩參加單位的植樹活動,他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感受到人們快樂的氛圍;還可以帶他去街道掃雪,雖然這是一種很平凡的勞動,但這跟媽媽讓他幹活不一樣,因為他能夠體會到周圍勞動著的人們的喜悅氣氛。當然,媽媽也可以引導他觀看一些勞動的場景,比如參觀藝術作品中關於工人、農民的勞動態度等。在看的過程中,注意與他一起討論、分析、體會勞動者的內心狀態。這些都是對他非常重要的勞動態度的教育方式。
第二,培養男孩的利他行為。
獨生子女家庭的男孩普遍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他們在考慮問題時習慣從對自己得益的角度出發,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比較願意去做,而要讓他們為別人付出些什麼往往就比較困難。男孩的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將影響到他與同齡夥伴的正常交往,因為這些孩子不能善解人意,不愛關心別人,不願幫助別人,不懂得分享,不會與他人合作,很難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很難受到同學們的歡迎。所以,媽媽要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鼓勵和培養他的利他行為,要讓他學會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和幫助別人,比如當同學有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下雨下雪天主動將沒帶雨具的同學送回家,有同學生病住院主動去醫院看望,自己有好吃的東西主動拿去與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有好看的圖書主動借給其他同學翻閱等。男孩做這些事情多了,不僅自私自利的毛病可以改掉,而且也會給他的夥伴們留下很好的印象,體會到付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