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培養方案(1 / 3)

1.3歲培養重要性

寶寶滿3周歲了,非常活潑,能用手支撐身體站起來,也會爬上小椅子和小桌子。手牽著大人,走得較穩,向前走甚至向後退。每看到這些,我們都非常高興。下一步該如何進一步引導他呢?

這時你會明顯地感到,寶寶支配事物的能力大大增強了,大運動能力的提高,為寶寶今後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活動鍛煉了骨骼和肌肉,促進了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其機能的發育,發展了平衡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促進了大腦和小腦之間的機能聯係,促進了腦的發育。

大運動是這一年齡段寶寶最感興趣的活動。這些充滿樂趣的運動使寶寶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喜悅,在嚐試中獲得成功,這能讓孩子體察到自己的能力,能讓自信心得到初步的萌芽,獲得情緒上的滿足。這些大運動,也能促進寶寶社會交往的發展,認識更多的同伴,盡管與同伴時常發生衝突,但在成人的指導下開始經曆初步的交往。

你要不失時機地指導寶寶進行大運動能力的訓練。我們可以用多種遊戲方式來配合單調的行走動作,以增加寶寶的興趣。跟著或“帶著”媽媽散步、追逐、取玩具、踢球、扔接布娃娃,推、拉小車等,要先教會寶寶怎樣使用設備,並且一定要注意安全。

2.培養堅強性格

做什麼事情都涉及到恒心,沒有堅強的性格也就無所謂什麼恒心。堅強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培養起來的,必須從幼兒抓起,隻要父母引導得法,堅強的性格就一定能夠培養起來。

要探究孩子性格之所以會軟弱的成因。克服性格軟弱的缺陷,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過分的關懷造成孩子的軟弱

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在上幼兒園或媽媽上班時哭鬧不止。原來,媽媽自己那種戀戀不舍、反複叮矚和猶豫不定的言行,使孩子知道了“媽媽不忍離去。”

不適當暗示、恐嚇造成孩子的軟弱

孩子在雷電交加的晚上,正安靜地睡在自己的床上,媽媽驚慌地把孩子抱在懷中,孩子從媽媽驚恐的神情和雷電的環境中學會了害怕閃電。

不適當的表揚造成孩子的軟弱

表揚是對行為的鼓勵和肯定,它起到心理強化的作用。不適當的表揚使孩子的行為向不良發展,使之定型,久而久之,影響終身。

要改變懦弱的性格,需要一番巨大的周折和刻苦的心理鍛煉。培養軟弱兒童的堅強勇氣,可以在以下幾方麵下功夫:

支持軟弱孩子大膽地去做事

父母教育孩子,一是在孩子未成熟期加以保護,這種保護應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越來越少。二是要促進孩子能夠單獨生活、早日適應社會,這種促進應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多。千萬不要凡事包辦,促成孩子膽小怕事的依賴性心理。

鼓勵孩子大膽地說話

一些內向軟弱的孩子不喜歡過多地說話,對這種孩子,父母應盡量少講:“你必須這樣或那樣做”之類的話,而應多講“你看怎樣辦”、“你的想法是什麼”之類的話,給孩子一個獨立思考並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應鼓勵內向孩子與社會打交道

有些內向的孩子到3~4歲後,隻習慣於同自己熟識的人呆在一起,與社會上的人打交道時會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懼怕。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時就要培養他們處世的能力。

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時常發生害怕的情緒。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緒呢?美國一些心理學家提出了一些建議:

幫助孩子增強信心

兒童有害怕情緒時,父母不應該嘲笑或處罰他們。如果孩子害怕一個人在房間裏不開燈睡覺,可在他床頭上裝一個燈的開關,讓他掌握或明或暗的主動權,幫助消除害怕。

說明理由

經常給孩子講一些有趣的知識,有助於消除他們的害怕心理。如有孩子害怕蜜蜂,可耐心地向他解釋蜜蜂是如何辛勤勞動、采花粉釀蜜的。隻要你不惹它,它就不會蜇你。

榜樣塑造法

實驗說明,榜樣可以幫助兒童克服害怕心理。因為兒童總是模仿父母的。

預防害怕的情緒發生

假如孩子第一次上學感到害怕,那麼在開學前,應帶孩子去參觀一下學校,讓他適應新的環境。

3.培養良好品行

獨立意識要從小培養

從嬰幼兒起,就應該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從玩耍、學習、走路到吃飯穿衣、使用物品上,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發展他們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為將來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如果父母事事包辦代替、嬌生慣養,隻會助長孩子的依賴、無能、好逸惡勞等不良習慣的發展。

不應讓不良習慣和行為得到滋長

幼兒期是不健康心理的“孕育期”,如不及時糾正,到長大後就可以發展成為心理疾病以至犯罪行為,父母要特別注意教育和糾正孩子的說謊、鬥毆、逃學、偷竊、吸煙、對性過分關注等不良行為,防止其滋長發展。不然,將來難以教育挽救。另外,家長還應該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教育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勞動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和文明禮貌的習慣。

品德教育不容忽視

一個人的品德是人的心理行為的支柱和靈魂。父母應從小對孩子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和誠實、樸素、禮貌、勇敢、守紀律等優良品德教育,以塑造孩子美好的靈魂,將來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4.培養自製能力

3~6歲正是培養自製力、忍耐力的重要時期。盡管如此,有的孩子依然會有許多要求,不合心意就會發生吵鬧。如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呢?

悄悄話

孩子不聽話時,就湊到他耳邊低低講幾句話,提醒提醒他。有時這種悄悄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講道理

對於3歲多孩子的要求,與其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拒絕,倒不如把理由、原因好好講給他聽,反而能使他安靜下來。

轉移注意力

將孩子的注意引向別處,如他高高興興地去了,就大大表揚一番。3歲孩子喜歡戴高帽子、愛聽奉承話。剛剛還在又吵又鬧,別人一表揚,馬上就高興得笑起來,歡歡喜喜地去幹其他事。

5.培養誠實品德

幾乎剛會說話的孩子就開始撒謊,有時可能更早些。孩子在認識之初,看不出自己言行之間的直接關係,對他們來說,行為遠比語言重要得多,而語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義的。

孩子漸漸長大後開始明白,故意說謊而誤導別人是不對的,當他們發現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謊騙自己,會非常憤怒。他們逐漸開始區分謊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

孩子不誠實有多種原因,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小一點的孩子說謊是為了免受懲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讓同伴羨慕。而大一點的孩子說謊多是為了保護隱私。雖然說謊在人成長過程中是難免的,但是孩子如果習慣性地說謊或對關係重大的事情也不說實話,就成問題了。艾克曼所描寫道:“對重要問題撒謊,使父母處理起來更困難,撒謊作為一個問題就更嚴重。撒謊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滋長了不信任,損壞了互相信任的關係。說謊意味著不尊重別人,使得與經常撒謊的人在一起生活幾乎變得不可能。”

研究表明長期說謊的孩子,經常有諸如偷盜、詐騙、橫行霸道等不良行為。經常說謊的孩子往往出自父母經常說謊的家庭。另外,由於管教不多,甚至厭棄子女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容易變得不誠實。

要想培養有責任心、關心愛護他人,以誠實正直的品質麵對生活挑戰的孩子,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誠實,並且做到始終如一地要求他們。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誠實的理解會有所改變,但你的標準不應有任何改變。

孩子很小時,你就可以和他共同欣賞某些圖書和電視節目,玩建立信任的遊戲,了解孩子隱私的內容變化,並不失時機地與他們討論誠實和倫理道德問題。

6.培養自尊心理

自尊是自我意識中自我體驗的核心。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父母的態度與評價常是他做自我評價的主要依據,當孩子確定自己得到父母的愛撫與尊重時,就會建立自尊心,相信自己的個人價值。所以,尊重不是寵愛,許多孩子可以從父母處得到寵愛,他(她)能感受到父母願意為自己舍棄一切,但也能感到父母總是不相信他(她)的能力。如在與客人談話時,常能感到父母為怕他(她)說傻話而緊張不安,經常要插嘴來幫助解釋。

父母不應對孩子以偏概全地下結論,因為孩子就在你的身邊,你們對一個具體的行為作出評價是有助於孩子學習和改正缺點的,但若僅憑一件事就概括地為孩子下結論,說他(她)笨,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除此之外,父母還應該騰出一定時間,與孩子作一些平等的交談,一起做遊戲,傾聽他(她)們幼稚的意見,有些家務也可以征求孩子們的意見。這些方式都有助於使孩子感受到尊重。

如果總是去揭孩子的“短”,“哪壺不開提哪壺”,盡管有時你是逗孩子玩,但談多了,就會使孩子得出“我就是這樣一個有短處的人”的自我評價。長此以往,當然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應總是盯著孩子的短處,要努力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幫助他(她)發揚長處。當孩子沮喪時應予以鼓勵,遇到威脅時應消除其焦慮,並幫助孩子越過障礙。揚長避短則有助於孩子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弱點越過障礙。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他(她)找到自身的力量。看看孩子是否有點音樂才能,看看他是否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或擅長舞蹈,或喜歡打球。最好能在小學初中交界期找到孩子的長處。讓孩子在進入中學時,有一項值得自豪的才能。當然,要求父母先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後為他們選擇一項技能,並幫他創造條件,使之取得成功。如果發現觀察結果不當,可及時更換,另選一項,從頭開始。

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競爭,隻有競爭才能贏得尊敬。要鼓勵成績一般的孩子在某一項目上勝過同學。孩子在學習中可能會陷入困境,你應該幫助解脫,並一直作為孩子奮鬥道路上最可靠的盟友。在幫助孩子競爭時,要教會他(她)熱愛生活。

要讓孩子有發展的空間,盡量早些讓孩子照顧自己,開始的緩慢與笨拙決不能成為父母插手的理由。懲罰對於犯錯誤的孩子並非不能使用,但是,要盡量避免當眾懲罰孩子,因為懲罰是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為了使他當眾出醜,更不是故意傷害他的自尊心。

不要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讓孩子在力所不能及的任務麵前丟醜與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自尊心的培養方麵是完全相反的效應。

許多研究表明,父母的關心對兒童自尊心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對小學生的研究以及對中學生的調查表明,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和諧協商的家庭氣氛是個體自尊心形成的滋潤土壤。

7.培養善良品行

在孩子遺傳基因中就具備善良和體貼的天性。但如果後天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那麼就會消失。

在看電視時,孩子被電視節目引得嘩嘩流淚了,千萬不要笑話他軟弱,在困難和挫折麵前流淚才是軟弱,理解和同情別人的痛苦,那叫善良,這可是一種好品性。善良的人一般性格溫和,樂於助人,由於能夠理解體諒別人的痛苦,較少計較自己的得失,反而顯得堅強、開朗,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冷漠狹隘的人患得患失,終日琢磨別人,弄得自己心神不安。古語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後天的教育非常重要,善良的品性是可以培養的。

在遊戲中激發善良

孩子們喜歡在遊戲中把自己想像成另外一個人,你不妨為孩子設計一些遊戲來激發他們善良的天性,比如孩子用積木搭了一座迷宮,你說請他把迷路的小白兔送回家。你自己也不妨經常“生病”、“丟東西”,請孩子當小醫生和小警察。不過你千萬要記住,得到幫助要向他道謝。這樣孩子就會樂於幫助別人,從中獲得一種特殊的精神愉悅,保持積極的生活情趣。

在生活中培養善良

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善良品性,就是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有善良。一是對孩子要愛之得法,文學家高爾基曾經用通俗的語言說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愛孩子,這是連母雞也會的事情,關鍵是怎樣去愛。對孩子嬌寵放縱,從來沒有好結果。與其對孩子在物質上關懷備至,不如從精神上體貼入微。得到理解、關懷和尊重(不是遷就)的人,才會用同樣的感情去對待別人。獨生子女普遍物質供養過剩,精神關懷不足。以致他們也就不知“理解”為何物了。其二是讓孩子多參加這樣的實踐。探望病人,慰問鄰居,幫助朋友,都可以帶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習慣於幫助別人。

給孩子一顆善良的心

孩子一顆善良的心,要讓孩子從愛護生命開始,不要隨便打殺小動物,比如雞、兔、貓等。同時不要讓孩子有太多的煩惱,這樣就會使孩子健康地成長。

8.培養自信心理

父母、教師需要從小鍛煉孩子的意誌,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這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礎。幼兒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他們的意誌力、自信心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有的孩子有一股韌勁,不怕困難,做什麼事都很集中注意力,即使遇到一些小挫折也不哭,幹什麼都願意親自試一試,可以說這類心理發展是健康的,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不過,也有的孩子膽小怕事,遇見生人就往後躲,做什麼事都畏畏縮縮的,老師和父母稍一批評就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很強,往往產生自卑心理。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幫助孩子克服過度依賴大人的習慣,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從幼兒日常生活入手,給孩子獨立鍛煉的機會。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智力、能力的發展程度,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引導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讓孩子送信、取報、取牛奶、澆花、打掃公共場所的衛生等等。

慢慢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有獨立行為時哪怕是微小的一點進步,父母應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樹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鼓勵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或者口頭表揚誇獎,或者給孩子某種權利,如讓孩子看動畫片,或者給孩子買一件心愛的玩具等等,讓孩子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快樂,從而逐步增強自信心。對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行為也要給予必要的批評。如當孩子出現依賴行為時,父母要以某種方式表示不滿,或和藹地講道理,有時也可以取消孩子的某種權力,如不讓他看電視等。但是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特別要防止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去比,更不要當眾羞辱,嚴厲斥責,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性格堅強是事業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性格堅強的人往往也是生活中的強者。要想期望孩子在今後事業上成功,就注意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事事不依靠父母。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使人感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所以說,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應該給孩子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如孩子摔了跟頭不哭,打針不哭等。父母應該利用孩子的好強心理,在孩子未哭以前及時給予鼓勵。如果真的沒哭,那麼就要表揚,強化效果。又如有的孩子不願去幼兒園,常在送幼兒園時大哭不止,那麼父母一方麵要設法消除孩子初入園時的不適應心理,另一方麵應該鼓勵孩子去幼兒園不哭才是勇敢的孩子,一旦孩子不哭了,馬上及時鼓勵,加上適當的獎勵。這樣不斷地有針對性地進行適當的培養,那麼孩子就會逐漸形成堅強性格。

如此強調堅強性格對孩子成長的必要性,並非小題大做。很多具體事例都已說明,當一個複雜問題出現的時候,需要人們果斷地做出決定。有一個堅強的性格,遇到問題能沉住氣,冷靜分析。而性格軟弱的人就不同了,他們往往思前想後,猶豫不決,以至把事情搞壞。可見,堅強性格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既然父母們為孩子成才,不惜功夫,多方麵培養,就千萬不要忽視了這個重要方麵。

9.培養良好性情

家長發現孩子有某種長處時要加以正確引導,這樣就會事半功倍。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會使孩子感到吃力,家長亦感困難,這種強迫式的學習難以堅持。亦不會有好的效果。

3歲孩子個性表現已很突出,有些孩子不合群,要獨占玩具和用品等,動不動就發脾氣;有些則畏縮躲避,愛哭,不敢與人接觸,家庭的影響較大。有些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虧,保護過度,使孩子膽小怕事,遇事退縮,另一些孩子在家充當“小皇帝”,就表現霸道,欺負別人,不善與人相處。到入幼兒園時這種個性就更加突出。有些家長害怕孩子在幼兒受委屈,幹脆讓孩子留在家裏。到上學時才開始同人交往,這樣與人相處會更加困難。孩子的社會行為和人際關係對他今後的學習和事業都有影響,3歲還來得及開導。要培養孩子開朗活潑,善於與人相處的良好性格。

總之,這個年齡寶寶的個性是獨特而有差異的,並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父母應重視寶寶的個性傾向,揚長補短,培養並發展良好的個性。

寶寶通過看植物、動物圖片,開始認識大自然了。隨著寶寶各方麵能力的增強,帶著寶寶進一步更廣泛地接觸觀察認識大自然是非常有意義的。大自然中有無窮的樂趣,大自然中也有不盡的知識。一個人從小到大身心健康的成長始終是不能離開大自然的。

在觀察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鳥蟲以及風雨雲雪中,寶寶的知識在不斷增加。在觀察中,寶寶的注意、觀察、分析、概括、判斷、想像等能力也同時會得到提高;在觀察中,也會培養寶寶對自然界的興趣和好奇心;在觀察中,大自然還給了寶寶陽光,新鮮空氣,更廣闊的視野;在觀察中,大自然展現她豐富多彩的生命和現象,豐富了寶寶的想像力,給寶寶以美的熏陶。這些都是毫不誇張的,盡管在寶寶小時並無明顯表現,但影響是潛在的。如果家長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詩人有所了解的話,便會明白大自然在美的熏陶上是多麼重要。

在具體的觀察中,可從寶寶身邊的環境中開始,觀察寶寶感興趣的事物,如美麗的花朵、螞蟻搬家、小魚、小貓、刮風、下雨等。在觀察中,大人要結合實物給寶寶講一講基本的簡單的知識,如名稱、明顯的特征等。比如在動物園裏,可告訴寶寶“這是大象,它有長長的鼻子,四條大腿。”“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使它能吃到很高樹枝上的嫩葉。”“鳥兒有翅膀,能飛。”“魚兒生活在水裏,靠尾巴遊來遊去,離開了水,它很快會死的。”“寶寶吃的水果就是長在這些果樹上的。”等。在觀察中,可運用各種感官,比如摸摸果子,聞聞花香等。大人要善於引導和啟發,激起寶寶的好奇心,如大人和寶寶一起在樹上玩鬧,忽聽到樹上有小鳥叫,大人就可提醒寶寶“聽,什麼聲音?”然後引導寶寶一起觀察小鳥,給他講講是什麼鳥,有什麼特點等等。逐漸培養寶寶有目的地觀察。在觀察中,還要啟發寶寶去體會,比如觀察雞媽媽辛苦地喂自己的寶寶們(小雞),螞蟻之間的分工合作等。花草樹木昆蟲等都是有生命的,應培養寶寶對生命的愛護,對大自然的愛護。

10.培養操作能力

俗話說“心靈手巧”是由於“心靈”才“手巧”,反過來“手巧”又會促進“心靈”。孩子的智力技能主要指智力活動的方式,是在頭腦內部完成的,而外部的操作技能同智力技能又緊密相連,外部動作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據,也常常是智力技能的體現。然而有些家長,隻重視孩子智力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孩子操作技能的培養,這種做法違背了孩子智力發展的規律。培養孩子的操作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手指靈巧訓練

出生半年左右的孩子,手就能緊握東西,給他能搖動發響的玩具,讓他動手,然後逐漸地讓孩子接觸需動用手指的玩具,如簡單的套圈、撥球、轉動算珠、擺積木等,可讓孩子反複練習,使手指靈活。一些帶發條的玩具不僅可以訓練手指,還需要力氣,很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可讓孩子實踐。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具也可以使孩子的手指得到訓練,比如把瓶蓋打開、把碗蓋蓋上、開關小盒子等。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手指,比如讓孩子將掉在地上的東西拾起,轉動門軸等。

孩子訓練要靠大人給予指導,大人要有耐心,多給孩子鼓勵,不要輕易製止孩子的行動。

教會孩子使用工具

使用工具是訓練孩子一雙巧手,促進智力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步驟。教孩子學習用筷子、剪刀,不僅有利於鍛煉幼兒手部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動作靈活協調,且可以使大腦得到鍛煉。一般3歲的孩子,就具備了學習使用剪刀和筷子的能力。但是在教孩子使用工具時,應當注意安全問題。

自己的日常生活要讓孩子獨立地處理

要讓孩子適當參加家務勞動,並在參加體育鍛煉、遊戲、畫畫、手工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孩子動作的協調性,熟練和準確的操作能力,開動腦筋、手腦並用。當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績時,他就享受到獲得勞動成果的喜悅,進而激發他的動手興趣,促進他的操作能力和實踐的精神。

11.培養記憶能力

3歲兒童的智力發育很快。就記憶而言,讀書給寶寶聽時,隻要多讀幾遍,寶寶就能完全記住,一旦中間說錯了一點點就會給你指出來。唱歌也是這樣,學得好、記得牢,教幾遍就能唱。

就這樣,3歲寶寶不但能記住那些具體的、自己體驗過的事物,而且還能記住那些聽來的、自己說過的抽象的事物。這就是3歲兒童在記憶方麵的一大特點。

12.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寶寶滿3歲後,逐漸進行他們圈內的社交活動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了。能和小朋友們邊講話邊玩,而且還能互相借玩具等物。

3歲兒童的創造能力較強,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模仿能力,玩各種模仿式遊戲。一看見別人玩做飯的遊戲,馬上就參加進去,各自扮起“爸爸”、“媽媽”、“哥哥”等角色玩起來。寶寶們往往按自己的愛好挑選角色,所以,有時便會出現諸如兩個“媽媽”的情況,不過他們一般很少發生矛盾。偶然因自我意識太強而“我是媽媽”“我才是媽媽”地爭吵起來。和小朋友們玩得多了,吵架的次數也就多起來。但吵多了,寶寶就會發現小朋友們會不理自己的,於是就容易妥協,努力抑製自己的感情,從而能經常和一、二個小朋友友好相處,和和睦睦地一起玩。

寶寶有時候和媽媽對抗得很厲害。有人說,3歲兒童是第一反抗期的高峰階段。但是,如表揚表揚,說上兩句“寶寶真聰明”“真乖”等,那麼寶寶就會覺得大家都很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而感到滿足。因此,對於寶寶的反抗,與其斥責,倒不如將寶寶注意力引向一邊,奉承他幾句,反而容易使他安靜下來。

到了3歲半以後,反抗心理就慢慢下降,這對於大人來說,是最容易帶的時期。3歲半後的寶寶看見大人高興了,自己也就高興,而且想方設法讓你高興。由於自我意識已確立,能夠清楚地懂得自己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因而也就相應有了好惡感。

13.培養藝術創作能力

寶寶常常會創造出一些“傑作”來,比如用積木搭出一個新的模樣,用橡皮泥捏出一個怪物,或把幾個玩具堆疊擺放在一起,弄出一個奇怪的造型等等。這些在大人眼裏看來一點意義也沒有,但對寶寶來說卻是他獨立思考,動手創造出來的結果,是他內在能力的外在表現,此時他非常需要有人來欣賞他的“傑作”。但有的父母對寶寶的這種心理需要,隻會說:“這是什麼呀!”,打擊了寶寶的積極性。如此等於給寶寶正熱烈的內心潑涼水,寶寶便會抗議大人給他任何東西,因為他的興趣、積極性、自信、創造性都受到了打擊。所以父母應懂得去欣賞寶寶的“傑作”,問問寶寶這是什麼,讚揚他的傑作,並讓他知道他的作品還可以改進改進,促使他產生一種自己去努力探索或創造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寶寶日後藝術發展的重要潛力。

14.寶寶的個性表現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3歲寶寶的興趣表現和個性特點已經明朗,容易發現。例如喜歡音樂的寶寶特別愛聽錄音機和電視的音樂部分,往往喜歡哼哼唱唱,走近擺弄樂器。對畫畫有興趣的寶寶喜歡顏色,喜歡拿著彩筆亂畫亂塗,除了會畫圖形外還會畫自己想像力的飛機、汽車,會對事物的特點作誇張性的描繪。對文學感興趣的寶寶,聽故事時特別投入,聽到悲傷時會為故事的人物哭,高興時為他們喝彩,在朗誦時常帶有表情。有些寶寶體能特別好,不但投球遠,接球準,踢球也容易入門。另一些寶寶喜歡律動,跟著拍子自編自演,模仿跳舞的姿勢和動作。還有一些寶寶3歲時能數到100開外,點數達40~50,能按吩咐拿10多個積木和珠子而準確無誤。另一些善於分類,巧拚圖,真是各有所長。

家長發現寶寶有某種長處時應因勢利導,這樣就會事半功倍。反之,按照家長所規定的方麵強迫寶寶學習,寶寶感到吃力,家長亦感困難。這種強迫式的學習難以堅持,也不會很好。

3歲寶寶個性表現已很突出,有些寶寶不合群,要獨占玩具和用品,稍不如意就發脾氣;另一些則畏縮躲避,愛哭,不敢與人接觸,家庭的影響較大。有些家長怕自己的寶寶吃虧,過分保護,使寶寶膽小怕事,遇事行為退縮。另一些寶寶在家充當“小皇帝”,就表現霸道,欺負別人,難以與人共處,到入寶寶園時這種個性就更加突出。有些家長害怕寶寶在寶寶園受委屈,幹脆讓寶寶留在家裏。到上學時才開始同人交往,這樣與人相處會更加困難。寶寶的社會行為和人際關係對他今後的學習和事業都有影響,3歲還來得及開導。要培養寶寶開朗活潑,善於與人相處的良好性格。

15.“以我為中心”的處理

隨著社會交往的欲望逐漸強烈,寶寶對小朋友特別感興趣,常常要找小朋友玩耍。而在玩的過程中,家長發現孩子總愛搶別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他要玩,伸手就拿;拿不到就搶,就哭,甚至打架,邊哭邊說“我要”“我要”,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總是““以我為中心”,弄得家長很尷尬。其實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嬰幼兒心理發展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對象是兒童夥伴,其作用是任何成人所代替不了的。現在國內外許多教育、心理學家很重視“以兒童教育兒童”。兒童間的交往可以彼此模仿。一些正確的或者是錯誤的行為在交往中得到加強或者削弱。3歲幼兒的交往應該說還是一種初步的隨意性交往,他們還不會和同伴友好相處。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我的”,不會考慮別人的權利與要求,沒有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他們不知道別人也在玩,不會商量著辦事,也不會自我克製,而是“隨心所欲”,所以他們也往往玩不長久,爭吵是免不了的事。

作為家長,要注意使孩子掌握正確的交往方式,多讓孩子們參加活動,多多少少讓他們碰些“釘子”,然後逐漸學會考慮別人的權益,來擺脫“自我”。

16.行為障礙的現象與治療

兒童的行為障礙,大多是因為不良環境、家庭及學校教育不得法,而使兒童產生異常心理後形成的。

課堂上的搗亂行為

有這種行為的孩子與多動症孩子不同,他們是有意惡作劇、出洋相,發出各種聲音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對這種孩子,你越批評,越給予注意,他的行為越難以克服。最好的辦法是在他們搗亂時不予過問,在平時多表揚少批評。給他們其他表現自己的機會,如體育、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