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已經要求孩子要與人分享,所以當孩子真正與你分享的時候,不要客氣,直接說“謝謝”,然後接受就好。因為孩子很小的時候不懂得客氣,如果父母隻是嘴上說說要分享,但卻沒有實際行動的話,孩子就不會把分享當真,隻會覺得分享僅是說說而已。
航航特別喜歡吃雞腿。一次,奶奶買了隻雞做給全家人吃。做好後,奶奶就把兩隻雞腿夾到航航碗裏說:“航航最愛吃雞腿了,雞腿都給航航。”這時候,媽媽說:“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奶奶年紀最大,應該把最好的東西給奶奶吃,航航給奶奶一個吧!”可是當航航給奶奶一個雞腿的時候,奶奶連忙說,“奶奶不吃雞腿,航航吃吧!”
聽奶奶這麼說,媽媽隻好不再堅持,看著航航很享受的吃這雞腿,心裏卻很不好受。
原本媽媽是想要培養航航與人分享的意識,但是卻因奶奶的溺愛而失敗。尤其是在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意識時,就一定要真正與孩子分享。所以,在教育孩子要學會分享時,全家人的意見要達成一致,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分享環境。
培養建議二:讓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
分享也是一種快樂,如果父母要想讓孩子孩子從心理上接受分享,就要讓孩子體會分享中的樂趣。如果強製性地讓孩子去接受,這樣很可能使得孩子在大人麵前暫時分享,隻是做給大人看的,這樣就不能有效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柳曼正上小學二年級,平時十分乖巧。一天放學回家,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蛋糕,準備做第二天的早餐。當她第二天開開心心吃完蛋糕以後,卻發現媽媽很不高興,還罰了她60元零花錢。媽媽非常嚴厲地告訴她:“你吃蛋糕的時候沒有跟大人一起吃,連問都沒問,心裏沒有別人,這是自私的表現。”
柳曼覺得很委屈,自己一個月零花錢才20元,這樣一次就罰去她3個月的零花錢。她已經知道了錢的概念和用處,當她掏錢的時候,非常不舍得,眼淚都了出來。
父母想通過懲罰讓孩子長記性,有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是這隻是一時的。有時候的懲罰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陽奉陰違。雖然在有好東西的時候記得與大人分享,但是那隻是怕受到懲罰的一個形式,但心裏不願意這麼做。這樣孩子心中就會與大人之間設了一道牆,更不利於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分享。
父母應該換種方式,每個人都喜歡別人誇讚,小孩更是。孩子還小的時候,給孩子一點“甜頭”,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這樣會讓孩子對與人分享樂此不疲。
小牛牛古怪精靈,家裏人萬分疼愛,尤其是奶奶。奶奶經常就說,家裏的一切都是牛牛的。這樣慢慢牛牛就養成了一個壞習慣,隻要是他喜歡的東西,就拿進自己房間,誰都不可以碰,否則就哭鬧個不停。
每當家裏買了一些好東西,牛牛就會拿進自己房間。他的房間就是個小型的倉庫,裏麵有媽媽新買的雨披、奶奶買的香皂、從媽媽頭上扯下的發夾、還有新筷子等等,光是梳子就有六七把,而大人卻用以前的那些破梳子。當家人跟她商量從他的倉庫裏拿出東西出來用的時候,他就會大發脾氣,不準大人靠近他的房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牛牛房間塞滿了東西。於是大人統一意見,決定要改掉他的這個壞習慣。平時,牛牛很好動,家人就給她安排一些活動,讓他給家人分水果、點心等;讓他把房間裏的拖把拿出來一起拖地等等。他每拿出一件東西,全家人都及時表揚她,或者摸摸他的頭。漸漸地,牛牛房間的東西越來越少,而且有時候,他還會主動拿出東西送給別人。
小牛牛從小就被嬌慣,如果想通過采取強製的措施改掉她的壞習慣,肯定行不通,還會起反作用。牛牛的家人很聰明地選擇了讓他在快樂中學會分享,這是快樂補償。這種快樂分享的方式孩子易於接受,也樂於接受,讓孩子自己願意去分享,形成一種分享意識。
培養建議三:父母要願意與人分享
如果想要孩子學會與人分享,父母自己先要做好。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都處於最自然的狀態,隨機地進行教育效果會更好,少了嚴肅的氛圍和刻意的說教,再加上父母的以身作則,孩子可以更好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