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與人分享——孩子成功做事的重要前提(1 / 3)

神奇的是我們分享得越多,我們擁有的也越多。

——(美國)倫納德·尼莫哀

我們必須與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

—(美國)雷切爾·卡森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英國)培根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其實,這就是分享。分享是種美德,每個人都要學會與人分享,隻有會分享的人才會真正快樂,才會有所建樹。

人具有社會性,需要和他人進行思想、物質、精神等方麵的交換。假設有6個蘋果,有兩種方案:一是自己一個人吃6個,可以一個人慢慢享用,似乎很幸福;二是自己吃1個,把其他的5個分給別人,那他以後收到的可能就不盡是蘋果,可能是橘子、香蕉或者其他什麼。雖然他一次吃的東西變少了,但是未來生命的豐富程度卻增加了。有人說,分享是一種博愛的心境,學會分享,就學會了生活。

但是,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家裏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他一個人的,他似乎不需要和別人分享什麼。因此孩子對“與人分享”完全沒有概念,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獨占一切,時時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樣就很容易養成霸道、自私等惡習,這樣的孩子有誰會喜歡?當然,更不用說長大以後會有所成就了。

方凱今年剛滿6周歲,長得虎頭虎腦,看上去非常可愛,大家都很疼他。可能是小時候被慣壞了,他的東西別人都不可以碰,否則他就哭鬧不停。

有一天,小姨去他家串門,帶了他最喜歡吃的櫻桃。他看到後可高興了,媽媽剛洗好,他就大吃起來。媽媽想拿幾個給小姨吃,但是央求了半天,方凱就是不肯拿出一個櫻桃來。當看到他吃飽出去了,媽媽就趁機拿了幾個給小姨。當方凱進來看到小姨和媽媽正在吃櫻桃,馬上大哭起來,還拿著剩下的櫻桃砸向媽媽。

現在,像方凱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但是大人麵對自己從小帶大、百般疼愛的孩子這樣對待自己,難道心裏不難過嗎?就沒想過自己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難道是天生的?或許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獨占”行為早已經習慣,也不覺得是什麼打問題,所以任由孩子發展。但是,當孩子走向社會,別人還會這樣慣著他、還會把他放在第一位嗎?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是讓孩子變得多麼偉大,也不是讓孩子把所有東西都給別人,而是讓孩子心裏有別人,懂得與別人一起分享好的或不好的東西,如快樂、憂傷。

為什麼有些孩子可以很乖巧,很討大人喜歡,知道把自己的東西和他人分享?每個孩子剛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關鍵在於父母怎樣教孩子。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呢?

培養建議一:給孩子營造與人分享的環境

父母如果想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與人分享的家庭環境。不要因為孩子小,就隻是嘴上要求孩子要與人分享,真正做的時候又不舍得,怕虧待孩子。父母心裏要始終有一個信念:這也是愛孩子,而且為了孩子更好得成人成才。

一對中年夫婦在30多歲的時候才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曉博,他們非常寵愛孩子,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現在,曉博已經7歲了,他很喜歡吃水果,所以爸爸媽媽經常買水果回家。

有一次,全家人在一起吃橘子。當還剩下最後一個的時候,曉博拿著橘子說:“沒有了,就剩最後一個。”他沒有要給爸媽吃的意思。這時,爸爸媽媽互相看了一眼,知道曉博的“沒有了”的意思是“隻有一個,就我吃了!”但是爸爸最後還是堅決的拿過最後一個橘子說:“來,分成三份,我們一起吃。”分好後,爸媽毫不猶豫地拿起自己的那份吃起來。

曉博看著最後自己最愛吃的橘子被瓜分了,感到很委屈,心想:“為什麼那麼愛我的父母不把最後一個橘子給我吃呢?”

其實,這最後的分橘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分享是給予別人自己也很喜歡、很需要的東西,讓孩子體驗分享前的掙紮,然後舍棄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