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
——(中國)錢學森
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印度)泰戈爾
每個人都有錯,但隻有愚者才會執迷不悟。
——(古羅馬)西塞羅
成功學大師奧格·曼迪諾在其著作《羊皮卷》中曾這樣寫道:“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但是為什麼隻能透過其黑暗的部分看東西呢?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從失敗,慢慢走向成功的過程。所以,失敗對每個人都是在所難免的,在失敗麵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它、麵對它,然後從失敗中走出。
作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在失敗麵前如果隻會逃避、失落、絕望,那等待我們的永遠不會是成功。相反,如果我們能正視失敗的存在,勇敢地麵對它,積極地解決它。那麼,失敗帶來的痛苦很快就會消失,而且還會轉化為成功的動力。要讓孩子知道,生活在讓他品嚐失敗的同時,也為他準備了成功。隻是想要嚐到成功的滋味,必然要先細細品味失敗。
宋鵬是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畢業之後進入了一家大公司,在這家公司中,宋鵬工作得很愉快。於是,他在心裏為自己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就這樣,宋鵬信心滿滿地在這家公司努力地工作。但是,沒過多久,宋鵬因為一個工作中致命的錯誤,被公司解雇了。這時宋鵬的希望一下子就破滅了,他突然覺得自己失去了一切,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這時,宋鵬的經理找到了他,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小夥子,你真幸運!”宋鵬聽了經理的話很納悶,有點摸不著頭腦,以為經理拿他消遣。就在宋鵬剛要問經理為什麼的時候,經理又說:“每個經曆過失敗的年輕人都是幸運的,因為你還有勇氣與機會麵對失敗,重新開始。”聽了經理的話,宋鵬不再垂頭喪氣。此刻,宋鵬知道隻要他肯直麵失敗,這次失敗就是他通向成功的墊腳石。相反,如果他還沉浸在失敗中,他將永遠品嚐不到成功的滋味。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不經曆任何失敗。可見,失敗對於我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正視失敗的勇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讓孩子知道失敗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勇於麵對失敗,積極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後才慢慢走向成功的。
現在的孩子很像溫室裏成長的花朵,很少會遇到挫折與失敗。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遇到失敗時不是無所適從,就是垂頭喪氣。很少有人會勇敢地正視失敗,在失敗中吸取經驗。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經曆失敗時,給孩子適當地指導,讓孩子敢於麵對失敗,勇敢地從失敗走向成功。
培養建議一:讓孩子勇敢接受失敗的結果
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息:“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在我們熱切期盼成功的時候,卻都刻意回避失敗。然而,失敗不是我們想回避,就能回避得掉的。很多人恐懼失敗,害怕失敗,在失敗來臨的時候,就會低下頭,等失敗自己走開。但事實上,失敗不會因我們的不願麵對,就乖乖地自動消失。所以,逃避失敗的態度,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父母要讓孩子敢於接受失敗的結果,敢於麵對失敗帶來的影響。不管是我們,還是孩子,對失敗的恐懼,大多來自於失敗之後要麵對的種種問題。所以,父母如果能讓孩子從容地麵對失敗的結果,勇於承擔失敗之後的問題。那孩子就不會在對失敗感到畏懼,不敢在失敗麵前抬頭了。
吳敏是個8歲女孩,鋼琴彈得很好,但在參加市裏舉辦的一次鋼琴大賽中,她因為比較緊張,沒有取得名次,她感到既傷心又委屈,想再也不要彈鋼琴了。爸爸知道了吳敏的想法,就把她帶到一家有鋼琴演奏的餐廳,對她說:“看那個正在演奏鋼琴的女孩,她的琴聲不僅別人帶來了快樂,也讓她自己很快樂。小敏,彈琴讓你覺得快樂嗎?”
吳敏對爸爸說:“彈琴讓我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很快樂。但現在我失敗了,別人會取笑我,我就不快樂了。”聽了吳敏的回答,爸爸又說:“其實,失敗對你來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之後人們對你的嘲笑。”吳敏點了點頭,爸爸接著說:“如果你因為別人的嘲笑而放棄彈鋼琴,那你一輩子都不能從這次失敗中走出來。相反,如果你勇敢地接受失敗的結果。那麼,下一次你就能用你成功趕走那些曾經的嘲笑,你才能真正的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