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建議二:父母自己要不怕吃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辨別能力,而跟父母在一起待得時間是最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父母自己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我的一個親戚是家裏唯一的兒子,所以從小在家非常受重視,長大後會做的家務寥寥無幾,所有家務幾乎都有妻子一人承擔。他也深知妻子辛苦,經常想幫忙,可是往往越幫越忙。於是,他下決心好好教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以後跟自己一樣。可是當他訓斥自己孩子怕吃苦,連家務都做不好的時候,孩子委屈地說:“爸爸,你自己也不會,為什麼還要責怪我?”
孩子當然理解不了做父母的苦心,但是小孩也會思考。確實,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好,憑什麼去要求孩子,孩子還會相信嗎?我們隻有從自己做好,不怕辛苦,才能去要求孩子。當然,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參加一些體育項目,如打球、遊泳、跑步等,不僅鍛煉身體和意誌力,也是培養自己的吃苦精神,還可以借此機會多和孩子交流,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培養建議三: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
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於是,人們就利用高科技帶來的便利,盡量少吃苦,體力勞動的範圍和強度都大大降低,有很多家庭請了專門的阿姨來幫忙做家務,更不用說讓孩子去做了。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不怕吃苦,那麼從小就應該讓孩子學會負責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在家裏,做好自己的個人衛生、穿戴等,包括清理自己的房間和物品;在學校,自己一個人去學校,不用接送,學習上,更是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據說,一次高考,天氣非常炎熱,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著進考場。有一位考生揮汗如雨,但是衣服卻穿了厚厚的兩層,同學讓他脫掉一件,可他就是不願意脫。後來,他臉紅著說:“媽媽給穿的,我不會脫。”
看到這樣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會搖頭,也難以置信。但確實有,如果孩子的一切都被“包大”,還能指望這樣的孩子長大有何作為?這樣做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使他們覺得生活如此安逸,養成懶惰的習慣,事事依靠父母,從而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憂患意識。他們也會在日後的競爭中處於劣勢,那麼他們今後該怎樣在這個社會生存?
某所學校組織野炊,想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參加野炊的孩子一個個都很興奮,因為終於可以離開家,嚐試一些新的東西了。可是,當要求他們自己去做飯菜的時候,看著一大堆買來的食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會做。因為在家這些事,父母從來不讓碰的。
雖然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但是實在不知道從哪裏開始而不得不放棄。這次的野炊很失敗,根本沒有達到學校想要的效果,隻是讓孩子們餓著肚子回學校。
可見,所以父母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獨立意識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要讓他經受不住驕陽和風雨的考驗,別再做溫室裏的花朵。這樣,孩子以後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培養建議四:給孩子的成長設置一些障礙
有句話說,酸甜苦辣都是營養,如果孩子少了吃苦這一條,那麼就會營養不良,早晚會出現問題的。有時候,父母可以參考一下外國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的成長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
在一次中日孩子組成的草原探險夏令營中,兩國小孩和父母的不同表現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年齡在11—16歲之間,按照規定,他們必須負重20千克在草原上至少步行50千米。但是沒走多遠,中國的孩子就叫苦連天。巧的是,沒多久他們背包的帶子就斷了,於是他們紛紛把包扔進馬車,這給他們偷懶製造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而日本的孩子卻一言不發,堅持往前走。
盡管沒有了背包這個沉重的負擔,但是沒走幾千米,其中的一個中國女孩病了,一看到醫生淚水就湧出來。後來,她被送到大本營,享受著大草原的美景,不用繼續前行。日本也有孩子生病,但是情況卻不相同。一個瘦小的日本男孩肚子疼,臉色蒼白,額頭上的汗珠不斷流出來。當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坐到車上休息會,但是他堅決不肯。他說:“我來就是鍛煉的,如果當了逃兵是恥辱,回去怎麼向父母和老師交代?我一定可以堅持下去!”後來,在醫生的勸說下,他在草地上躺了一會兒又繼續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