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態度是學生對學習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它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定向選擇。關於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已被許多實驗證實。心理學家麥獨孤、史密斯發現積極的學習態度對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卡利發現學習態度直接影響著解決問題的效率。日常的觀察和經驗也表明,不同學習態度的學生其學習效果大不相同。學習態度是對學習的認識、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的統一體。一種學習態度一旦形成,就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
學習態度是在對學習活動的認識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在此過程中,孩子身邊的諸多因素都會對孩子學習態度的形成和改變產生影響。
比如說家長。孩子最初的學習態度來自於家長的影響。家長的知識價值觀、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心和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一般而言,家長文化程度高,且能堅持讀書看報,這種行為本身就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激發了孩子的學習願望,而且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心、指導、檢查、督促,都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反之,家長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又輕視文化科學的價值,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甚至灌輸“讀書無用”的思想,必然會使子女對學習缺乏興趣與熱情,難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再比如教師。教師的學識、教學水平、對學生的態度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學識淵博、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對學生熱情、友好、耐心、公正的教師都會以其專業水平或人格魅力影響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當教師的專業素養與人格魅力產生完美結合時,學生就會對之產生崇拜心理。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生喜歡一個老師時,往往就會喜歡他所教的課程,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願望。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也會成為學生自我實現的諾言,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關於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試驗表明,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待會成為學生奮發向上的動力,並由此而改變其對學習的態度與行為。
小學低年級是孩子形成內在學習動機的開端,如果引導得當可以讓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學習目標。在外在激勵模式的慣性作用下,孩子很難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缺乏學習動力。孩子往往將學習失敗的原因片麵地歸結為自身以外的因素或者自身難以改變的性格或個性因素,也就是說,孩子總是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一定的“借口”,人們稱之為“借口症”。尤其是一些學業成績不好的孩子常常抱怨老師不好、同桌不好或者父母管教不好,或者埋怨自己腦子笨(而腦子笨的原因主要在於父母比較笨),埋怨自己脾氣急躁(脾氣急躁的原因在於爸爸或媽媽脾氣不好)等,並不認為學業差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的。“借口症”實質上是不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外在學習動機的重要表現。時間久了,借口就會成為一種潛意識,一旦遇到失敗或者挫折,就會為自己找借口。小學低年級教育不當的後果之一就是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錯過關鍵時期的正確引導,孩子就不能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而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將注定造成孩子學業的失敗。
由此可見,在小學低年級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對孩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