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大戰受查處警示商業炒作有底線 等
大視野
電商大戰受查處警示商業炒作有底線
“電商價格大戰”引起政府監管部門高度重視,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壟斷局近期已經對“電商價格大戰”展開調查,初步認為電商的促銷宣傳涉嫌欺詐消費者,發改委將對此依法懲處。(9月5日《新京報》)
點評:在此次價格戰中,參戰電商一方麵高調宣戰,另一方麵以各種手法規避承諾,比如虛構原價、實際有貨卻標明無貨……這場轟轟烈烈的所謂“價格大戰”,隻不過是以忽悠消費者為目的、“光打雷不下雨”的噱頭。
忽悠消費者的事情常見,但如此大規模的忽悠很少見,一個行業的幾大巨頭如此默契聯手齊刷刷地忽悠消費者,更是聞所未聞。
商業宣傳或炒作必須堅守底線,那就是不欺騙消費者。而電商巨頭虛構原價、實際有貨卻標明無貨等行為,在忽悠消費者的同時自己也撞到法律的槍口上,欺騙消費者的電商理應為自己的違法行為付出代價。
“神醫”走紅,監管缺位是主因
從2009年開始,“拍打拉筋自愈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深圳等地悄然興起。對於這一療法的推廣者蕭宏慈,支持者稱之為“神醫”、“大俠”,反對者稱之為“騙子”、“張悟本第二”。(9月3日《新京報》)
點評:張悟本的“綠豆神話”早已破滅,隻是人們依然難以釋懷:為什麼相似的一幕總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為什麼像張悟本、李一、蕭宏慈這樣的“神醫”總能粉墨登場,並且大行其道,他們的此起彼伏是基於什麼樣的現實土壤?
3年多時間裏,似乎未見有相關部門加以幹涉,對其無證行醫、虛假宣傳等違法問題更是放任不管。某種意義上說,監管的失守比之“拍打拉筋自愈法”的虛假宣傳更具欺騙性。
一個社會出現幾個“神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當需要辨別科學真偽的時候,我們缺乏足夠的實證精神;在麵對某些製度性問題時,我們又失去了對職責和底線的堅守,這或許才是“神醫”走紅的根本原因。
乳品質量差,僅僅是奶源惹的禍?
“中國乳品工業水平應該說是世界最高水平,我們唯一的差距就在於奶源。”光明總裁郭本恒說,新西蘭等乳業發達國家乳企管理水平未必有中國的好,“他們為什麼很少出事?因為他們的奶好。”(8月26日《南方都市報》)
點評:最近幾年,國人對待奶粉的確在“崇洋媚外”——雖然進口奶一漲再漲,但國人一直青睞有加,商場賣得火爆。
蒙牛的“修改日期門”、“牛尿門”;伊利的“汞超標門”;光明的“過期奶回收門”、“燒堿門”、“菌落總數超標門……”看看這些“××門”,哪個與奶源有關?還不全與生產管理和市場監管不力有關!
俗話說,有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和改正。遺憾的是,多年來,無論是行業主管部門,還是乳企負責人,總是一味高調宣稱我國乳業“標準最高”、“曆史最好”、“監管最嚴”,卻很少甚至幾乎沒有人去認真反監管的漏洞與企業的唯利是圖。
讓“失獨者”充滿希望地生活下去
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失獨”家庭至少已超過百萬,並且還以每年新增7.6萬個的速度在攀升。“失獨者”正在成為一個日益龐大的群體。(9月6日《南方日報》)
點評:對於許多“失獨者”來說,唯一的子女是他們生活最大甚至是唯一的指望,失去孩子的痛苦常常讓他們無法走出生活的陰影。
當他們年老體衰,需要孩子照顧時,不僅孤立無援,甚至連養老院都進不去。於是,“不怕死,隻怕老,隻怕病”,成了“失獨者”群體中廣泛流傳的一句話。
“失獨”問題絕不僅僅是政府計生問題,它離不開全社會共同的關愛與幫助。隻有健全的養老製度、醫療保障製度、意外傷害保險製度,才有可能減免計劃生育帶來的後顧之憂,才有可能讓“失獨者”不會感到孤獨寂寥,真正回歸正常社會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