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衣人:暗影裏的傳說(3 / 3)

黑衣人:飛碟的影子

迄今為止,《黑衣人》係列科幻電影已經拍攝了三部。1997年,《黑衣人1》上映,很快就以無底線地惡搞、怪趣與嘲諷征服了觀眾。9000萬美元的成本,換來了2.5億美元的票房,令電影公司大喜過望,於是兩部續集順理成章地誕生了。

不過,黑衣人(Men in Black,縮寫為MIB)這一形象並非電影的原創,而是來自於一個曆史並不悠久的現代都市傳說。

說中的黑衣人

1947年6月24日,美國商人肯尼思·阿諾德目擊到9個不明飛行物體像“飛舞的碟子”一樣從他所駕駛的飛機左前方快速飛過並消失。從此以後,飛碟(Flying Saucers)一詞進入人們的視野。

同年7月8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羅斯韋爾的《每日新聞報》登出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7月4日“空軍在羅斯韋爾發現墜落的飛碟”。這條新聞馬上被《紐約時報》等報刊轉載,進而通過無線電波傳遍世界。但軍方很快出來辟謠,說:根本沒有什麼飛碟,墜毀的是氣象氣球。這便是鼎鼎大名的“羅斯韋爾事件”。

半個月內連續發生的兩件事情,以及後續鋪天蓋地的目擊報告,直接引發了全美上下持續20年並蔓延至今的飛碟熱。據飛碟愛好者考證,從1947年12月開始,美國政府先後執行了“信號計劃”和“怨恨計劃”,專門搜集飛碟與外星人的相關情報,並且評估外星人是否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規模最大也最為公眾所熟知的是美國空軍於1952年實施的“藍皮書計劃”(Blue Book Project)。這項計劃一直進行到1969年12月,共搜集並研究了12618件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不明飛行物)報告。UFO的說法以及與之接觸的幾類方式就出自該計劃。藍皮書計劃最後總結說:大部分UFO報告都隻是誤認了自然現象(雲、星星等)或是普通飛行物;少數幾件是謊報;隻有701件(約6%)被歸類為原因不明。

官方的結論不能使人信服,飛碟迷們尤其不相信。他們一直認為,官方研究UFO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揭示真相,而是為了掩蓋真相。既然官方是不可信任的,那麼,飛碟迷們就隻好自己動手。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成立了數以百計的民間飛碟愛好者組織,而國際飛碟社(International Flying Saucer Bureau,IFSB)是其中較為有名氣的一個。

艾伯特·K·班德是國際飛碟社的創始人,他生於1921年,從小就對“神秘學”感興趣,同時他還是一個恐怖和科幻小說迷。飛碟對於他而言,就像是血腥味之於鯊魚。1952年,國際飛碟社成立之後,班德和朋友們一起,用專業設備進行攝影和航空分析,調查和報告UFO的相關事件,還出版《航天雜誌》宣傳自己的結論和主張,在飛碟迷中頗有影響。但次年的10月,國際飛碟社發出了兩份奇怪的聲明,表示飛碟的真相已經大白,但是公開的時機還未到,接著就莫名其妙地宣布解散了。很久以後,班德才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表示:(可能是在1953年9月)有三個黑衣人來找他叫他閉嘴。

這是有案可查的史上第一例黑衣人事件。

班德受到驚嚇,從此放棄了自己的全部飛碟探索活動,並對黑衣人的談話諱莫如深。1956年,班德的朋友以此為由寫了一本書,1962年班德自己也出版了一本名叫《飛碟和三個黑衣人》的書。在書中,班德進一步擴展了他的故事。他說,黑衣人交給他一個小金屬碟,告訴他:隻要在啟動的收音機旁,將碟子緊握在手,說“Kazik”,就能聯絡外星人。班德由此知道了外星人的許多秘密。

黑衣人的故事不脛而走,從此以後,目睹黑衣人的報告也從無到有,越來越多。很多自稱遭遇飛碟的人,都聲稱後來遇到了神秘的黑衣特工,警告他們不要亂講飛碟的事情,並告訴他們發生的一切都是幻覺。他們所獲得的關於飛碟的物證和資料也莫名其妙地丟失。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英國《飛碟雜誌》的創辦者瓦維尼·格範因病於1964年10月去世後,其家中所有關於飛碟的材料都無端地消失了。

對於黑衣人,飛碟迷們有著種種猜測。一種說法是,黑衣人就是飛碟的主人,或者受飛碟主人的指派,保守飛碟的秘密。另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黑衣人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探員,他們用這種古怪的方式,搜集飛碟的相關資料,並掩蓋飛碟事件的真相。

然而,黑衣人真的存在嗎?

史深處的回響

1953年,CIA基於國家安全成立了羅伯森調查小組來調查UFO現象。該小組提交的羅伯森報告指出:沒有發現足以證明UFO會威脅國家安全或者是來自地球以外的證據,然而對於UFO報告的持續關注,卻有可能造成通訊管道阻礙以及大眾的非理性行為,進而妨礙政府運作。小組也擔心美國的潛在敵人會利用UFO現象來對付美國。因此,小組建議:國家要遏止UFO熱潮,要監視民間飛碟愛好者組織,防範其進行顛覆美國的活動。

羅伯森報告本身屬於絕密,被有關人士泄露後引起了軒然大波,最後一條尤為刺眼。為什麼羅伯森調查小組會提出監視民間飛碟愛好者組織呢?究其根本,和當時正在盛行的“麥卡錫主義”密切相關。

1950年2月,美國共和黨著名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公開指責有205名共產黨人混入美國國務院,由此拉開了麥卡錫主義的序幕。麥卡錫促使成立“非美調查委員會”,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許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懷疑。演員查理·卓別林和“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等都被指控為蘇聯間諜,受到嚴厲的審查。此事在1953年達到高潮,有8000人被專門的調查委員會確定為“危害國家安全的人物”,有5000人被迫“自動辭職”;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受到各種名目的審查。麥卡錫還對美國設在海外的大使館藏書目錄進行清查,被剔除的書籍總數有近200萬冊。在此影響下,美國國內一些城市和學校的圖書館也紛紛查禁甚至焚毀“任何可疑的書籍和雜誌”。

麥卡錫主義的可怕之處在於:所有不同意他的人就是共產黨,陰謀顛覆美國民主政體。政治家、媒體、公眾都因害怕被指控而保持沉默,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兩屆總統都對麥卡錫唯唯諾諾。直到1954年12月2日,參議院正式譴責麥卡錫“違反參議院傳統”,這才結束了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時代”。但其遺毒流傳至今。

羅伯森小組建議監視民間飛碟愛好者組織,防範其進行顛覆活動,迎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同時,麥卡錫主義盛行,也為班德講述的黑衣人故事提供了廣為流傳的社會溫床。當時,很多人相信黑衣人的說法,是因為他們願意相信黑衣人的存在,潛意識裏他們認為政府必然會幹預人們對於真相的追尋,這是“白色恐怖”的一部分。

因此,中央情報局是否真的監視過班德,班德是否真的遇到過黑衣人的威脅,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經由班德之口,經由眾多目擊者的口耳相傳,黑衣人已經成了現代都市傳說的一部分。

事實上,早有學者指出,國際飛碟社解散的真正原因是經費不足。眾所周知,由愛好者建立的民間組織,最大的問題就是經費來源。很多事情,空有一腔熱血是不夠的。成立的時候野心勃勃,興味盎然,一旦開始運作,才發現捉襟見肘,處處碰壁。國際飛碟社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班德既是國際飛碟社的主任,又是組織刊物《航天雜誌》的經理,自然需要為國際飛碟社的解散提供一個合理的借口。像經費不足這樣的理由雖然真實,卻不夠引人眼球,而班德這樣狂熱的飛碟迷並非受過嚴謹教育的科學家,嘩眾取寵是其本性,於是班德用一個“莫須有”的黑衣人來解釋,結果給自己帶來了一輩子的名氣。就像在故事裏,黑衣人是飛碟的影子一樣,但凡出現飛碟的地方就會出現黑衣人,班德也成了黑衣人的影子,但凡提到黑衣人的地方就必然提到班德的大名。

就這樣,黑衣人誕生了。有人原創,就有人跟風仿冒,黑衣人的故事就如滾雪球一般,越編越多,也越編越離奇了。

傳說到電影

黑衣人是與羅斯韋爾事件、51區等與外星人有關的陰謀論先後出現的,本質上都是好奇心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現如今,黑衣人已經和狼人、吸血鬼、共濟會、羅斯柴爾德家族一樣,成了都市傳說的一部分。像黑衣人這麼有影響力的傳說,當然會受到美國文化界的關注。早在上世紀60年代,黑衣人的形象就出現在美國漫畫裏。不過都是些配角,神秘然而麵目可憎,當時盛行的是超級英雄,黑衣人根本不受讀者的歡迎。此後的幾十年裏,黑衣人繼續在各種漫畫和美劇裏“打醬油”,直到洛厄爾?坎寧安橫空出世。

生於1959年的坎寧安是聽著黑衣人和其他外星人傳說長大的,同時也是黑衣人漫畫的忠實愛好者。1990年,31歲的坎寧安開始連載名為《黑衣人》的漫畫。在這部漫畫中,黑衣人不但第一次當起了主角,並且一改以往正經過頭的形象,走上了無底線的惡搞、怪趣與嘲諷之路。這一改變,與傳說中的黑衣人形象大相徑庭,卻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相中了坎寧安的漫畫,於是將它改編為電影。導演是巴裏·索南菲爾德,其時正如日中天的白人影星湯米·李·瓊斯飾演一本正經的K,正從歌手往演員轉型的黑人影星威爾·史密斯飾演話癆J。這兩人一白一黑,亦莊亦諧,湊在一起,激發出無數的“化學反應”。在劇情上,《黑衣人》是曆史上第一次拿都市傳說當成大家都接受的既成事實的電影,處處充斥著對《X-檔案》《星際迷航》等科幻影視的調侃和戲仿。在電影裏,神秘黑衣人變成了捍衛地球的孤獨英雄,他們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還非常酷,非常帥,非常搞笑。這些都讓1997年那個夏天的觀眾喜出望外,他們湧入電影院,用鈔票表達了對《黑衣人》的喜愛。

於是,有了2002年的《黑衣人2》;於是,有了2012年的《黑衣人3》;於是,黑衣人完成了從謠言,到都市傳說,到漫畫傳奇,再到經典喜劇科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