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腦子
自然密碼
樹木無腳卻會動
大樹固然紮根於土壤,實際上卻是動作不斷,但光憑肉眼看不見。樹幹細胞利用自身內部壓力,一刻不停地伸展或收縮,以矯正樹幹姿態。樹木不僅會抽芽躥高,還能閃轉騰挪,以適應環境。
植物生來是平衡高手
生物學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樹木有“內耳”時,就已經驚訝得無以複加。有些樹木細胞裏含有的澱粉顆粒會在重力作用下移動位置,以此告訴樹木長歪了。非但如此,樹木渾身都是能夠衡量樹幹傾斜角度變化的感受器,它們沿著樹幹切麵的半徑方向接力傳遞信息,使樹木能夠感受到自己局部的彎折。
煙葉會搬救兵
有些植物遭受昆蟲襲擊時,會向入侵者的天敵釋放化學信息,請求它們來充當保鏢。野生漸狹葉煙草大戰毛蟲就是如此,當它感受到毛蟲來襲時,野生漸狹葉煙草的煙葉能釋放出HIPV(蟲害誘導植物揮發物),能夠提高長蝽的捕獵效率,而毛蟲正是長蝽的盤中美餐。
植物也能獨自迎敵
我們早就知道,刺槐或楊樹被反芻類動物啃食時,會分泌出令它們倒胃口的丹寧酸。不過,植物還是把主要的下毒精力放在了食草昆蟲上,那才是它們所要共同麵對的敵人。
植物擁有記憶
眾所周知,含羞草隻要一感覺到觸摸,它的葉片就會馬上收縮,而當花盆突然被抬起時,它也會做出同樣的反應。如果我們連續抬起花盆五六次,那麼它就會對此安之若素……“含羞草‘明白了’被抬起來並不危險,所以它不再收攏葉片。”含羞草對這堂課的記憶能保留大約40天左右。
刺果瓜觸覺靈敏
隻能攀附其他植物往上爬的刺果瓜為了找到靠山,長出了觸覺極其靈敏的器官:卷須,它們就像五指張開的手掌一樣,旋轉伸展,尋找支撐點,以便纏繞依附其上。在卷須上放置一根僅重0.25克的細線,它就迅速卷曲起來。相比之下。人手隻能感覺到重量超過2克的細線。
玉米“耳”力過人
雖然不合常理,可是事實勝於雄辯:玉米能感知聲音。西澳大利亞大學的莫妮卡·加裏亞諾在營養液中培育玉米種子,待發茅後向它們播放不同波長的聲音。結果發現,在聲波頻率在200赫茲左右時,相當一部分根係向聲源方向傾斜。“聽力”可能是植物間的另一種交流方式。
老邁鬆樹關愛後輩
借助輻射探測器,可以發現樹齡較長的樹木會關懷愛護小輩,有一部分帶放射性標記的糖分轉移到了周圍的很多樹上,而且主要是從樹齡較,長的鬆樹轉移到它們腳下的小樹上,前者枝繁葉茂,像“樹媽媽”一樣悉心照料它們的子孫後代。這就是世世代代風雨同舟、不離不棄的鐵證。連接樹根的地下菌組成菌根,也負責傳遞部分糖分。
植物交流手段多樣
科學家的實驗證明,植物能夠互相發送揮發性物質來傳遞信息。然而,除了“上層路線”之外,地底也有暗流湧動。當西紅柿生病時,它會通過菌根傳遞信息,通知街坊鄰居。
苜蓿有家庭觀念
最近幾項研究表明,很多植物都能夠辨認自己的鄰居是否與自己同宗同族,植物兄弟姐妹之間相親相愛,不會為食物大打出手。而且在饑荒爆發時,它們更加齊心協力,相濡以沫。實驗證明,普通苜蓿最有家庭觀念,不僅對身邊的同族根係表現得“寬容大度”,而且作物密度越高,它越是“慷慨豪爽”。相反,常春藤則不分親疏,一視同仁,避開所有相鄰植物的根係。總而言之,大家都在努力分辨自己的地下鄰居究竟是敵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