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太極傳人(1 / 2)

吳公儀,名潤澤,字子鎮,吳家太極拳宗師吳鑒泉長子,乃吳氏太極拳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父親吳鑒泉就是吳氏太極拳創始人。

吳鑒泉(1870-1942),本名烏佳哈拉·愛紳,滿族,河北大興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隨漢人習俗改姓“吳”(因為“吳”與“烏”諧音),他的父親吳全佑是太極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楊露禪學習太極拳,後又拜楊露禪第二個兒子楊班侯為師,學習楊式小架太極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裏寫道:“當露禪先生充旗營教師時,得其真傳蓋三人:萬春、淩山、全佑是也;一勁剛、一善發人、一善柔化;或謂三人各得先生之一體,有筋骨皮之分。”全佑善於柔化,自成一格,成為太極拳高手。吳鑒泉自幼跟父親學習小架太極拳。

作為太極嫡係傳人之一的吳公儀,一定會有很多驚喜在等著我。太極拳是漢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複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隻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而且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因為在我看來,太極拳是在養生方麵內家拳最有發言權的,在調理人的氣血延長壽命這一點上是有自己獨到之處的。太極拳把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髒呼吸運動,以保障肺髒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也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由肺髒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布,在心髒、肺髒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髒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裏上下,肌膚內髒,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對腦的功能起著積極的調節和訓練作用。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全神貫注,意動身隨,內外三合(內三合指意、氣、力相合,即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連綿不斷,一氣嗬成。這些細微,複雜,獨特的鍛煉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極拳練習過程當中,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進而調整身體諸係統的功能,使其趨於正常,諸髒器達到堅強有力,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強身,防身的目的。

太極拳是“以靜製動,雖動猶靜”,動與靜結合的鍛煉方法。這有益於對大腦皮層興奮,抑製的調節。它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引起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顯著療效。如果長期堅持下去,亦可逐漸消除疾病在大腦皮層引起的病理興奮,從而達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