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地球對物體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萬有引力的作用。而當你經過合理的鍛煉使先天一氣遍滿周身,最終暢達於體外的時候。你會與地球還有周邊的物體產生相斥的作用。
這是因為萬物雖然名稱與形狀各不相同,但卻同為先天一氣的產物。在它們身上同有先天一氣的存在。所以古人雲:格物致和,大學曰:心在內,而理周乎於外。物在外,而理具於心。老子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因此,有很多習練者在試力當中,隻要身體稍一動作,便會有相應的阻力產生。這正是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氣出露體外與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氣由於運動產生摩擦出現的一種同性相斥的作用。而這種相斥作用隻有在後天形體改造到全體無滯全體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實際中產生效應。否則,隻能是一種片麵的表象而流於虛幻了。
所以說,所謂爭力是習練者自身的先天一氣與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氣在運動中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相斥之力。這種相斥之力在習練者具備了發揮先天功能的條件下是自然產生的。不需要大腦的指揮。如果把這種相斥之力作用在技擊當中,就會產生一觸即發的效果。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先天功能發揮得越徹底,那麼在技擊當中,習練者的肢體動作的幅度也就會越小。最後直到微動或不動的時候也能產生出相應的效果。這不正是王薌齋先生說的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的道理所在嗎!
當習練者具備了全體無滯,全體透空的基礎之後。根據在拳論中所說的在十字當中求生活的原則。習練者可在試力當中逐步練習使自己做到麵麵生力。而力都是從一個中心點異向發出,想等相乘。因為隻有這樣,發力才能沒有方向,形才不會破體,力才不會出尖。最後直到全體各部無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後百般之二爭力。也就是無數個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體內外形成一個立體的園。使對方毫無縫隙可乘。王薌齋先生把這種狀態稱之為渾圓,或叫做力歸一。至此,習拳者在技擊當中可謂之得其環中而能以應無窮了。由此大家就不難明白,王薌齋先生為什麼在大成拳論自衛一篇中說:學者於打法一道,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故平時應加以研究。至於提打,鉤打,按打,掛打等等,終是下乘功夫,聰明智慧者,則無需習此。
太極,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後天有形之驅,通過合理的鍛煉,補足先天之元氣,複歸乾健之體的學術。那麼,何為合理之鍛煉呢?合理的理又是什麼到了道理呢?前麵已經說過,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謂氣無二氣,理無二理。我們練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萬物同為先天一氣所生,而我們所要練的就是將後天意識轉化成先天狀態。也就是一的狀態。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等等。但無論你練的是那一門拳法,形式的繁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後天返先天的道理。而這三種拳術的拳法也正是根據後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編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據十二種動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這十二種動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萬物都是先天一氣變化而來。所以說這十二種動物雖然名稱與外形各不相同,但卻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誠是至誠之道,隻有空洞無我才能達到至誠。才能格十二形乃至於萬形而求得天地萬物之理。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拿形意拳來說,學者最好於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選一個式子來練習。練時決不可用力,心中須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時刻注意自己的動作,是否合於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則。比如在動作的過程中,身體的各部位那兒僵,那兒緊,那兒不順暢。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時動作一定要慢,要緩,以便於觀察,也就是自檢。如此這般一遍一遍的練去,最後直至身體動作無論快慢,都能在鬆弛的狀態下處處相合。順暢而沒有滯點。在這個階段的練習過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為關鍵。倘若身體一用拙力,心裏一急一燥,那無疑就和內家拳的法則背道而馳了。用功的結果隻會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內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於實際當中毫無意義可言。
可這麼做無疑有人會問,郭雲深老先生明明說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之分啊。而你說明勁不能用勁去練,那又該如何呢?郭雲深老先生說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實是想告訴後學者,形意拳和其它內家拳在內勁上有三個不同的表現層次。而並不是讓你真的使勁去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