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次成敗不足以論英雄,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保證永昌郡不失,另外,主公和大王要立即趕奔祝融部落去求親,有了祝融部落的支持,主公和大王,至少也能擊敗付麟,割據益州!”
孟獲一聽,諸葛亮這句話還是說的很對的,這一會兒時間,孟獲他的火氣也發出來了。
於是,孟獲就跟劉備商議了一下,把誰留在永昌郡,讓誰跟著劉備和孟獲去祝融部落去求親。
最後,經過劉備和孟獲的商議,孟優和董荼那,金環三節,還有讓孫乾和簡雍,還有他們的主力人馬,都留在永昌郡,保護他們的最後一郡,也是劉備和孟獲的根基。
而孟獲,劉備,還有諸葛亮,忙牙長和啊會喃陪著他們去祝融部落去求親。
而在劉備和孟獲帶著人,離開了永昌郡的時候,付麟在益州郡也沒有閑著,至於付麟是不是把牂牁郡和越雋郡奪回去了,這自然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而付麟在奪下除了永昌郡,之外,整個益州之後,他也再和賈詡,郭嘉商議,怎麼對付劉備和孟獲,也再考慮劉備,孟獲和諸葛亮還有什麼陰謀。
隨後,商議的結果,付麟也決定去祝融部落去和親,因為,經過和向導的打探,付麟得知了這個祝融部落的名聲還算不錯。
於是,付麟就帶著典韋,趙雲,還有一些親衛和賈詡趕奔祝融部落而去!
祝融部落古部落名,炎黃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其中的一支南遷,成為楚國先民。
本名重黎別稱祝融所處時代 龍山文化時代民族族群華夏出生地新密市主要成就其中的一支建立楚國
祝融部落所處的時代,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代,距後世大約有三千年至五千年左右。
其原始居地與顓頊部落的原始居地大體一致,主要分布在河南嵩山、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之中記載:“鄭(新鄭),祝融之虛也。”漢書?地理誌之中說道:“後世的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
其中心地在後世的河南新密市曲梁鄉古城寨一帶。該部落活動範圍相當於今新密市東南部和新鄭西部。
祝融,顓頊之曾孫,本名重黎,為帝嚳火正,甚有功,能光明天下,帝嚳命之祝融。
其弟吳回,繼居火正,為祝融。其後,部落遂以祝融命之。
祝融部落聯盟的其他部落為夏、商所滅,隻有季連部落實力較強,得以保留下來並被迫從河南嵩山、新鄭一帶遷移。史記?楚世家之中說道:“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世。”季連部落傳至穴熊時衰落了,其後裔分散在中原、蠻夷等地。
季連部落活動地域,董姓屬炎帝部落聯盟(而並非是黃帝部落聯盟)一員的祝融部落,在後世華夏的貴州省關嶺縣曬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紅崖丹書’可以證明這點。
祝融部落又分為己部、斟部、彭部、妘部、曹部、羋部六部落,後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禿,史稱祝融八姓。董性部落當時稱惠連部落,是一支繼承祝融部落製繩存火傳統,擅長用一種叫董的草製繩的部落,以董草為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