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自我感覺良好(2 / 2)

管仲(生於約公元前七二三年,卒於公元前六四五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穎上人(當時的無後世的潁上縣,應為潁河上遊人),周穆王的後代。

管仲他是華夏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六九八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六八五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六四五年),管仲病逝。

齊莊公五十六年(約公元前七二三年),管仲出生安徽省潁上縣。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

為了謀生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麵,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六九八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不久,齊襄公與其妹魯桓公的夫人文薑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六八五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於趕路。六天後才到齊國。一到齊國,沒想到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魯莊公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幹涉來奪取君位。

管仲清楚這是鮑叔牙的計謀,於是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最後平安到了齊國,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

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齋戒三日,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齊桓公二年(公元前六八四年),桓公又對管仲說:"我想加強軍備。"管仲又說:"不行。"桓公不聽,果然修治軍備。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齊桓公,桓公怒對管仲說:"我想伐宋。"

管仲說:"不可以,我認為內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

齊桓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認為南麵楚國禍害更大,不願出兵。但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