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占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困之機攻打燕國。
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裏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
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為此,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曆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
以上就是管仲和樂毅的一聲,管仲固然是一代人傑,而樂毅也是不可多得人才。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一時,就是因為,他有了管仲的輔佐,而樂毅更是輔佐燕昭王,差一點滅了趙國。
管仲要不是病死,齊國還會更加的強盛,當然了,前提是有齊桓公在,而樂毅因為燕昭王駕崩,而繼位的燕惠王,卻不分黑白,看不出好壞人,聽信讒言罷黜了樂毅,要不是樂毅提前跑到了趙國,他早已經被燕惠王給處死了。
我們閑言少敘,書歸正文,這就是管仲和樂毅,而祝融了解漢人的曆史,更是讀過春秋等很多漢書。
所以,這麼兩個絕世奇才,諸葛亮卻自比他們,這按後世的話說,就是太能裝了,所以,諸葛亮的形象,在祝融的心中也不是很好,剛才自我特意表現皇叔身份的劉備,祝融對她的印象也不怎麼樣,而不要臉的孟獲,就更不用說了。
還是那句話,要不是祝融現在不好處理他們,孟獲,劉備和諸葛亮,就不會安然的坐在這裏了。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就在祝融部落,議事大堂的氣氛有些尷尬的時候,隻見祝融的女兵,又從外麵走了進來,等女兵來到祝融的身邊,就立即行禮道:“啟稟族長,我們大寨的外麵,又來了一些漢人求見族長,族長讓他們進來嗎?”
聽見又有人來了,可是,不是蠻人卻是漢人,這個消息,不但讓祝融等這些蠻人意外,就連劉備和諸葛亮這些漢人也有些意外。
於是,祝融就繼續的追問道:“你可知道,來人是什麼人嗎?”
這名女兵,她聽見自家的族長問道自己的時候,於是她就接著行禮道:“啟稟主公,來人自稱是大漢車騎將軍付麟,還有他的軍師賈詡!”
“哦,是駙馬爺來了,還有賈先生!”祝融好像對付麟和賈詡十分的了解似的,於是就聽祝融又繼續說道:“來啊,列隊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