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當代學院派陶藝創作現狀(1 / 2)

淺談當代學院派陶藝創作現狀

陶藝

作者:吳禮新

中國當代陶瓷創作的學院派是針對數個陶瓷產區重鎮及龐大的民間職業陶瓷製作群體提出的,它的成員主要來自高校陶瓷專業的師生們。與產瓷區民間派注重陶瓷的工藝性、審美趣味的傳統性相比,學院派陶藝不拘於工藝性,而更強調藝術性和創新性,從而拓展了陶瓷藝術的表現領域。近十年來,隨著陶藝地位的提高,中國各大高校尤其是美術類高校越來越重視陶藝相關課程的建設,學院派在我國陶藝界影響也越來越大,自2008年至今,收藏界對學院派作品的收藏持續升溫。2008年嘉德秋拍中,景德鎮陶瓷學院李菊生的“觀棋不語真君子”鑲器拍出了190萬元的高價。2012年嘉德春拍中,同樣來自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鍾蓮生的《漢宮秋月》瓷板創下1200萬元紀錄,來自學院派的其他藝術家如朱樂耕、寧剛等均受到藏家的追捧。學院派都有哪些陶藝家在從事著創作,他們的作品呈現出怎樣的形式特征和審美意蘊,他們是如何繼承傳統陶藝又是如何吸收國內外現當代陶藝精華並有所創新等問題,越來越引起陶瓷藝術理論界、收藏界的關注。這其中,來自中國唯一一所陶瓷類高等院校——景德鎮陶瓷學院的一群陶藝家們格外受到陶藝界的關注。不僅僅因為他們來自千年瓷都“景德鎮”,更因為他們用蓬勃的創作活力在持續刷新著陶瓷藝術的麵貌。尤其是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來自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教師孟福偉的《生死時速》、張靚靚的《弧》分獲金獎、銅獎,更在陶藝界彰顯了該校在當代學院派陶藝界中的地位。本文擬通過對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陶藝創作現狀做簡要分析,管窺中國當代學院派陶藝創作現狀。概言之,景德鎮陶瓷學院當代陶瓷藝術創作大致有三個特征:

第一,在繼承傳統陶瓷工藝的同時更側重於創新

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聲譽響遍國內外,其中優秀的陶瓷製作工藝更是令人歎為觀止。這些製作工藝包括:泥料、成型、燒成、彩繪等幾大方麵工藝,如果說這些工藝在景德鎮民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的話,那麼來自陶瓷學院的藝術家們卻更喜歡對之不斷進行創新與發展,創作出來的作品常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有的在泥料配方上進行了改變,把瓷泥和陶泥按不同的比例進行揉和,燒成的陶瓷質感既有陶的粗獷,又有瓷的細膩;有的在燒成時,有意用不同的燒成曲線,以便達到非常規的燒成效果;有的在彩繪時用不同的手法,以滿足個人的需求。

例如,李林洪教授在他的意象山水作品中,為人們很好地詮釋了如何創新陶瓷彩繪工藝。他運用的是傳統釉上粉彩裝飾,但又有別於傳統技法。如彩繪工具,傳統粉彩主要用勾線筆、填色筆、洗染筆等。李林洪則用油畫筆、排刷、絲瓜瓤、抹布等一些認為有利於表現畫麵效果的東西。因此,一些傳統畫工看了他的作品後有些茫然,甚至說他不懂粉彩。而一些專家看後卻十分欣喜,稱陶藝的發展需要這樣勇於創新的陶藝家。再如繪畫手法,傳統粉彩先油性朱明料勾線,幹後用水料填色,最後根據需要渲染。而李林洪有時先勾線、有時先潑色、時而水料和油料相對撞產生出奇妙的效果,時而用海綿調整,觀其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創作時輕鬆、忘我的狀態。再比如繪畫理念,傳統粉彩繪畫理念是以一種嚴謹的工藝性來指導的,而李林洪則是以一種純藝術審美性來要求自己的作品。傳統工藝要求平整、細膩,他的作品中卻隨處可見一些無意形成的肌理,似乎不工整但天成自然,正好和他所要表達的意境相吻合。對李林洪而言,沒有好與不好的用筆,隻有是不是用在了恰當的地方。

第二,陶藝語言與現代構成語言的結合

陶藝語言可以分為泥性、釉料性、肌理等方麵,陶藝語言對於一件優秀的陶藝作品十分重要,陶藝家根據自身的情趣感覺運用不同的陶藝語言來表現情感。由於每一個藝術家在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方麵都不一樣,故他們會運用不同的陶藝語言進行陶藝創作,從而創作出帶有個性化的作品,使得當代陶藝出現多樣化的局麵。與傳統陶藝作品多以圓器為載體,陶藝語言表現的方式不夠豐富相比,陶瓷學院學院派近十來年相繼出現了一批優秀陶藝作品,如周國楨、何炳欽、黃煥義、金文偉、孟福偉等。他們將現代構成語言融入到陶藝語言中,使這些作品既有現代構成理念,又有對陶藝語言的再表現,給當前陶藝界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

以黃煥義教授的陶藝創作為例。黃煥義從事陶藝教學近三十年,一直堅持陶藝語言與構成語言結合,並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細致解讀其作品,我們能清晰看出他的創作思路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