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方法在教小兒學刷牙時,應先讓孩子觀察大人刷牙的動作,模仿大人的樣子來刷牙。小兒年齡幼小,起初時總是達不到刷牙的目的,此時候不要著急,要耐心地教他們。應教小兒采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即豎刷法,刷上牙時要從上往下刷,刷下牙時,要從下往上刷,裏外都要刷,保證每個牙麵都要刷到。在教孩子刷牙時,還應督促檢查,因小兒的自覺性、持久性比較差,一兩次的早晚刷牙並無法形成習慣,所以需要家長的督促提醒,才能使小兒刷牙的良好習慣不斷強化,並逐漸變成自然的行動。
為寶寶選擇牙刷從口腔衛生保健的角度來講,家長應為小兒選擇兒童保健牙刷和含氟防齲齒的牙膏。適合3歲小兒使用的牙刷是2排毛束,每排6~7束,毛質較軟,牙刷頭和牙刷把的長度均適合小兒使用。另外還要留心定期更換牙刷,通常以3個月為宜。牙膏是刷牙的輔助用品,目前牙膏品種較多,但總的而言含氟牙膏是預防齲齒比較好的藥物牙膏。它的作用機理是,利用牙膏中的活性氟促進牙齒的再鈣化,增強牙齒的抗病能力,有利於牙齒保健。同時應留心不要長期固定使用同種牙膏,應經常更換,這樣才能避免因常用一種牙膏而產生的耐藥性。
把握進食心理
進入寶寶期的孩子,願意自己做事,不願按成人意見辦事,但喜歡模仿別人動作。心理活動受外界的影響,是被動的。起初有語言和思維,起初形成習慣。在進食方麵,喜歡自己吃飯,用自己固定的碗和勺,並坐在固定的坐位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食物的花樣變換沒有興趣,喜歡吃已經習慣了的食物,如每天蛋羹、麵片。菜粥也不會厭煩,對沒吃過的食物持懷疑態度,喜歡菜、飯拌在一起吃,還喜歡吃包子、餃子等帶餡食品,尤其喜歡自己用手拿著吃。因此,對3歲前的寶寶要留心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小給予多種食品,接觸各種味道。以免挑食、偏食,無法獲得全麵均衡的營養。
早期培育
撒潑行為的處理
倘若孩子撒潑時,父母暫且不要理睬他;也不要流露出遷就或憐憫之情,更不要站在旁邊說賭氣話:“讓你哭,看你哭得了多久……”此時的父母能夠適當收掉一些孩子撒潑時可能碰壞的東西,然後關上門離開,讓他獨自一人表演。
要留心教育的一致性。此時切莫讓爺爺、奶奶心肝寶貝地去護著孩子,更無法當著孩子的麵責備孩子的爺爺奶奶或拿出好東西給孩子。不然,就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使孩子覺得自己有後盾,以後還能夠故技重演,越來越糟。
下點“狠心”,無法半道易轍,成為孩子淚水的俘虜,向孩子檢討求和。細心的父母隻要留意觀察一下就能夠發現,此時的哭鬧撒潑具有鮮明的表演性,倘若家長不理他,讓他去哭鬧,過不了多久,當孩子透過淚水發現屋裏沒人時,他就會非常快地停止哭泣。但是,如果家長馬上出現在他麵前,或聽到附近有人活動、說話時,他往往又會非常快地進入角色,大哭大鬧起來。
在撒潑的氣氛淡化後,孩子也不再打滾時,能夠給孩子講好孩子不應該這麼做而應該如何做之類的道理。使孩子感到父母並不是不喜歡自己,而是討厭自己撒潑。這樣,就能夠避免孩子產生情感錯覺把父母看成凶狠的人。
對於愛撒潑的孩子,父母隻要認真地、堅持不懈地按照上述方法去做,使孩子感到用那一套辦法既費力又不管用時,就不愁他們不改這壞習慣了。
懼怕心理的處理
害怕是正常兒童發育中的一種體驗,是兒童的一種健康的反應。害怕的內容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例如寶寶害怕動物、黑暗和孤獨;學前的兒童害怕鬼怪等;少年常害怕死亡,怕某人等。隨著兒童能力提高,信心增強,懼怕會減少。倘若懼怕嚴重而持久,焦慮、好哭、敏感,就是適應不良的不正常反應,應請醫生治療。
懼怕是兒童對其所處環境的一種行為反應,父母的行為與教育方式在兒童懼怕的產生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或大人為了讓孩子聽話而嚇唬孩子等。兒童的懼怕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條件反射的作用不斷學得的,家長的大聲斥責、外界的刺激使孩子對某種東西產生懼怕。
既然孩子的懼怕是通過條件反射不斷學習得來的,那麼,通過條件反射原理設計的一些方法也能夠矯正兒童的懼怕行為。例如,鼓勵孩子勇敢地克服懼怕心理,試著去做他所怕的事。如果孩子怕某種動物,可逐步讓他接觸這種動物,由遠到近,家長和孩子一起撫摸這種動物,直到自己單獨接觸動物,逐漸消除懼怕反應。倘若孩子怕水,可以讓他在澡盆裏玩水,往他身上灑水,提水桶,和家長一起釣魚,逐步消除對水的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