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鬆園路小學
作者:陳偉
武漢市江漢區萬鬆園路小學足球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傳統,幾十年來為國家、省、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足球人才,前健力寶名將常衛巍、現役國腳蒿俊閔、現役中甲球員童曉星、現役中甲球員姚翰林均為個中翹楚。在此過程中,萬鬆園路小學形成了自己的足球辦學特色,先後被授予“亞洲展望男子、女子足球項目授權學校”,中國展望女子足球特色學校,武漢市傳統項目學校。
江山代有才人出,蒿俊閔、童曉星之後,萬鬆園路小學的足球人才一直不斷在湧現。5月,2015年年度武漢市青少年足球比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以萬鬆園路小學隊員為主力班底的江漢區隊男足、女足齊頭並進向冠軍發起衝擊,夏子豪、趙雲軒、薑晨璟(女足)……他們延續著萬鬆園路小學的足球傳統。
遇到瓶頸轉變觀念
提起常衛巍、蒿俊閔、童曉星之名,在中國足壇幾乎無人不知,他們的足球啟蒙之路均始於萬鬆園路小學,時間跨度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在培養出大量足球人才的基礎上,萬鬆園路小學也形成了以足球為特色的辦學模式,成為武漢市第一所男、女足同時授權的亞洲足球展望學校。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足球大環境的漸趨惡劣,以及其他客觀、主觀的原因,萬鬆園路小學的足球之路走得並不像以前那麼順了。
據萬鬆園路小學現任校長應蘭介紹,從2006年2008年這幾年,萬鬆園路小學在足球發展上遇到了瓶頸,整個學校參與足球訓練的人數銳減。應蘭等學校領導層、足球教練員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發現最突出的問題當屬主學科教師與足球教練就教育教學質量和運動技能培訓衝突而產生的矛盾。在舊的校園足球發展觀念上,“成績差的孩子才去踢足球”是大家心中的共識。
而今,校園足球在萬鬆園路小學得到蓬勃發展,積極參與足球運動成了學校全體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識。這其中的變化產生根源在哪裏?在應蘭看來,這在於人的觀念的轉變,“隨著對校園足球精神領會的不斷深入,我們把辦學思考的著力點放在了足球與育人的關係上,學校搞足球僅僅隻是為了培養出幾個球星嗎?足球究竟能產生怎樣的育人功能?基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借全國校園足球活動全麵開展的東風,我們於2008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通過足球特色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探索》課題研究。”
重新定位校園足球
2008年,在校長應蘭的統籌下,萬鬆園路小學拿出一個班來搞試點,這個班學習成績排名全年級第一。選定班級後,班主任和教練員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在這個班上,每個學生都參加足球訓練。在試點過程中,隨時記錄過程性資料,包括學生的行為習慣、意誌品質、學科成績和身體素質等。
經過一年的大膽嚐試,這個班學生的整體文化成績依然保持全年級第一,通過足球活動,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而學生踢足球後,學習精力更加旺盛,思維更加敏捷。事實證明,踢足球和學習並不衝突,反而相得益彰,互為促進。“足球活動促進學生情智發展”的教育思想,得到了該班家長的高度認可,更多的家長和孩子甚至主動要求參與足球活動。
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2009年,萬鬆園路小學將試點範圍擴大,發展到7個班,180餘名學生參與。新增加的6個班,均為學科成績年級排名前二的班級。試點研究的逐步深入,促使學校在“如何更有利於孩子全麵成長”的問題上思考更多、實踐更細。一年後,通過對7個試點班學生文化成績、行為品質、體質健康的量化監控,以及家長的反饋信息,證實了足球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