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樹立科學的人生觀(1)(2 / 3)

另一方麵,人生觀形成以後,又直接影響人們的世界觀。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確立什麼樣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態度,都會對世界觀的形成有影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能改變世界觀。在我國長期革命實踐中,一些老一輩革命家,他們樹立了為國為民的人生觀,正是由於這種人生觀促使他們去尋找救國救民的革命理論,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在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懼怕困難和挫折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的。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又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隻有這樣才能正確選擇人生道路,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係,為祖國、為人民多做貢獻。

(二)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

人生涉及的問題很多,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是人生問題中最普遍的問題,人生中的一切問題都與社會密切相關。人存在於社會,一降生於世,就處在同他人、同社會的各種既定的關係中,沒有社會就不會有個人,沒有個人也就沒有社會。個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特定的具體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發生的,而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以一定的社會背景為依托而發生的。所以,個人對社會關係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分不同人生觀的主要標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貫穿人生理論的各個部分,是人生和人生觀的基本問題。

我們知道,人生活在世界上,主要同兩類對象打交道:一類是自然界的事物,一類是社會領域中的人,於是就形成了人的兩種基本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在勞動的基礎上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的。人作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生物,必然具有自然屬性,表現在:人一刻都不能離開自然界,人要靠自然界提供的各種資料維持生存;人有自然欲望,如人都有食欲,餓了就要吃東西;有自衛能力,生命受到威脅就要反抗等本能反應。然而,人的這種自然屬性已受到社會性的影響,如自我保存能力,這是人和動物都有的特性,但表現上是有極大差別的。動物遇到危險時,隻會采取各種消極的辦法反抗,而人遇到危險時,卻是在理智和道義的支配下,必要時采取舍身取義,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留給自己。因為人的任何需求和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意識支配下形成的,同時也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影響下實現的。

人的社會屬性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勞動創造了人。人們需要吃、穿、住、用,為了維持生存和發展,人們運用一定的勞動工具作用於一定的勞動對象來獲取物質生產和生活資料,勞動在猿向人的轉變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語言和思想,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誌,這三者都是社會性的產物。在生產活動中,人們要和自然界發生關係,人與人之間也要發生關係,如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係、交換關係、分配關係等,生產活動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突出表現。從事生產的人隻能是社會的人。

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是一定的社會關係的產物。每個人一到世界上,就置身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最初接觸家庭成員,進而是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同事關係、親友關係以及生產關係、政治關係、法律關係、道德關係等等,其中經濟關係是基本的,決定並影響其他社會關係。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個人是不存在的。

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人是自然屑性和社會屬性相互作用、相互結合的有機統一的整體。自然屬性是人的基礎,而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因為人的社會屬性揭示了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特殊性質,如人的勞動、意識、語言等是社會的產物。其次,人的社會屬性製約著人的自然屬性。人具有意識,意識控製人的自然欲望,正是由於人具有自覺能動性,人們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而不是像動物那樣消極地被動地去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