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願3:孩子們應該知道父母雙方仍然與他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為即使父母離婚也不會離開他們的孩子。孩子需要父母雙方的照顧,而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的聯合監護;孩子們需要他們的父母參與他們生活中各方麵的活動,尤其是學校活動,父母雙方都應該參加家長會,如果不能一起參加,可以單獨參加;父母還應該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集會,他們可以分開坐或者輪流參加活動。雙方的參與很明顯的表明父母相信學校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這樣對孩子來說,在學校表現出色就更為重要。學校能做什麼
學校有責任同父母雙方保持聯係,盡管有的父母不喜歡這樣,學校應該提供一個最佳實踐的典範。當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時,孩子就會做的更好。學校需要各方麵的努力,包括父母雙方的努力,送兩張成績報告單,分別召開兩次家長會。分發兩張學校活動的請柬,當孩子在校表現好的時候打電話告訴父母。這樣兩個家庭和學校將會組成一個相互支持的更加穩固的構架。
老師也應該意識到父母離異的孩子經常會出現感情和行為上的問題。在不同的時期裏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做一個好的聽眾,給孩子時間傾訴他的情感。老師可能是他願意與之交談的唯一的成年人。
經融合後而擴展的家庭再婚經常產生混合家庭。一個混合的家庭裏包括他的,她的和他們的孩子。不同婚姻結合的幾個孩子在每星期、每月或每年的不同時期住在一起。這樣的家庭肯定會有些混亂,這就是父母在這些情況下一定要保持一致的原因。更多的一致性意味著更少的混亂。
在擴展的家庭裏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六歲的孩子同她的母親,她的叔叔和她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她有四個家長,每人都給她不同的待遇。叔叔是一個漂亮的小夥子,他允許她做任何事情;而在爺爺、奶奶麵前呢,不管她做什麼事,都得用糖果哄著,否則就不做;母親不得不承擔起教育的重任。她使用了各種方法,懲罰、叫喊、尖叫和威脅。後來這位母親征求我的意見。在我們第一次會談時,仔細地聽了她的情況。我們召開第二次會議時,有母親、叔叔、和爺爺、奶奶參加。我們花了整個會議的時間討論一致性問題。比如像製定規章製度了、就寢時間了、零食了等等。
當今,存在許多不同的家庭形態。許多家庭都能培養出正常的、行為端正和能自律的孩子,孩子們能夠在不同的家庭情況下調整自我。如果父母能始終堅持如一,他們的調整也就越快越健康。
小結
讓孩子稍稍活動一會兒吧,他會以十分鍾專心聽講的行為來報答你的。
——烏申斯基
上百萬兒童因父母離異身心受到傷害。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孩子自身的靈活性和伸縮性可以保證他們正常成長,然而我們現在卻有了不同的認識。孩子們隻有自我感覺良好,才能在學校裏表現出色。感情的衝突、不安、壓力和恐懼都會影響孩子的生長。
如果離婚後父母仍然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心態調整的更好,因此在學校表現的也就更好。父母離異對於孩子的影響,沒有治愈的可能性,卻可以治療。處方就是父母雙方和平相處並始終參與孩子的各方麵生活。父母之間的關係越融洽,孩子的心態調整得也就越好,就是這麼簡單。我知道許多婚姻嚴重破裂而導致離婚的父母認為這些建議是不現實的,也許是這樣的。但我所寫的是怎樣做對孩子最好,對於孩子最好的就是父母能夠團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