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文化的表現形態(2 / 3)

時至今日,中外的禮節表現形式可謂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還有用“擁抱”來表示相親相愛之意。雙方會麵,個人與個人或國家元首之間,也司空見慣此種禮節。諸如“親吻”,“貼臉”,更是平常,有情人之間的熱烈親吻,有父母對孩子愛惜的吻,有朋友之間表示友好、尊敬的吻,就連兩國首腦見麵時,也常常“擁抱親吻”表示敬意。有吻臉的,有吻額頭的,有吻手背的,也有吻手心的,當然,吻的部位不同,代表的意思也是不同的,這可是千萬不能搞錯的。

所以,當我們回顧古代的文化,談到有關禮節方麵的常識,往往會感慨萬端。如今的中國人在見麵時所施展的禮節形式,真是各盡所能,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唯恐握手不足以表達,還要加上前麵所闡述的各種花樣在內,也分不出辨不明究竟是哪個國家哪個時期的標準了。

近現代禮儀的表現形式花樣百出,這是一種文化的變異,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也是一種讓人心痛的現象。尤其是在如今物欲橫流的時代,為自己的國家建立文化,更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責任。有陽光的地方,必然有陰影,有陰影的地方,必然有更燦爛的陽光。讀一些古人的書,可以從古人的智慧裏尋求一些建設性的作法,凡事都需從積極的一麵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很難,但有些時候找出問題更加難,隻有看清楚問題的本質並為之找出解決的方法,防患於未然才是一種清醒,方能事半功倍繼而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如此我輩子孫後代方能走得更遠更穩更有文化內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正是基於這種擔憂,也正是抱著“窮途未必是末路,絕處也可以逢生!”的處世態度,每於夜深人靜時,也常自琢磨萬物在周而複始的規律性變化之本質,“理也,損百川。”正所謂,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要想在文化上有所建樹,仍需從祖輩們的文化形態上著手,這就要求我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要有所了解,包括文化表現的各種形態,都要有一些認知。

《隋書·百官誌》:“於時三川定鼎,萬國朝宗,衣冠文物,足為壯觀。”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在這裏借喻文人眾多。“衣冠文物”比喻太平盛世,文人眾多,文化興盛。而中國古代的文化在表現形態上常見的無非也就是此四大類:“衣、冠、文、物”。而這四大類的文化表現形態在國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婚嫁喪娶方麵表現得更為突出。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在社交活動中,對衣冠的穿著都有一定的講究。中國古代官方對於製服都有特別的規定,官階的高低均以不同的服飾進行區分,在正式場合對著裝更有統一的規定。日韓從中國唐代開始便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保留著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化習慣。現在雖然說是國際化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都是以西裝革履的體麵著裝出現在公眾場合,但是每逢國家重大禮節時,仍有其民族特色的著裝,中國在民國以前,也大體有統一的國民著裝規定。

先來看看結婚禮儀。中國古代在婚姻方麵,一般講究的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結婚時,拜天地、拜父母,新娘都是著紅裝、頭以紅綢遮蓋,何其隆重講究。可是越到後來,逮至今日,新娘改穿白色的婚紗,白色的衣服在過去一般隻有在服孝時才穿的。到民政部門看現代人結婚,什麼樣式的都有,填上一個紅本子,加蓋公章,一邊在辦結婚證,另一邊又在辦離婚,手續簡化,結、離更加方便。有條件的大講排場,奔馳、寶馬外加花轎,還有的是中西結合,先是到教堂裏請牧師念一番“阿門”,或者請婚慶公司策劃司儀流程,然後再按各地的傳統風俗補上一回傳統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