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清楚的價值觀(1 / 2)

在前麵第二節的“信念”裏,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並且堅信必能獲得,然而,信念也有高下之分,立誌當存高遠,應當以社會的道德規範為準則。那麼我們是否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呢?一種信念若背離了道德操守,充其量隻能說是一己之私欲,為達這種私欲可能會不擇手段,危及他人的利益,甚至禍害整個社會。成功的定義是不斷致力於更上一層樓的過程,那是去實踐、修身、處世、心智、體能、學識以及財富上成長的機會,並造福人類。

傳說中,金聖歎參加會試時,主考官出的試題是《如此則動心否乎?》,這是引自《孟子?公孫醜章句上》裏的一句話。公孫醜問孟子:如果讓您當上齊國的卿相,使您的道德、理想得以推行,您一定能使齊國稱霸,這樣的話,您會動搖、畏懼嗎?也就是說您有沒有勇氣挑起這個重任?孟子回答說:我四十不動心。其時,孟子已年屆四十,信念堅定,因而無所畏懼。孔子也曾說他“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一切事理皆已明白,因而無所迷惑。金聖歎得此試題,於“動心”二字上做文章,他把“動心”解釋為“被什麼東西打動、吸引”、“對什麼東西感興趣”。洋洋灑灑,借題發揮,最後在篇末寫道:“空山窮穀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一美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一連寫出了39個“動”字。試想,在空山窮穀、杳無人煙的地方,有一萬兩黃金,如果你拿了,誰都不會知道;在露白葭蒼的荒野裏,有一個絕代佳人,如果你對她有所行動,也是沒人知曉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孟子身處其間,他會動心嗎?他會被打動、被吸引而起不軌之心嗎?金聖歎說:肯定動心。他一連寫了39個“動”字,這使主考官大惑不解。金聖歎解釋說,孟夫子不是說他“四十不動心”嗎?這不正是表明,他四十歲之前還是動心的。金聖歎拿聖人來調侃,無非想表明,好色貪財是人皆有之的本性,連聖人也不例外。由此可見社會道德規範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首先就是教人要做事先要學會做人,先要把一個人的心態端正,講的便是仁、義、禮、智、信的社會道德規範,教人要懂得分辨是非黑白,明白什麼是人生的真諦。當今社會許多人往往為了單純的追求財富而忘了人生其實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其間的諸多快樂要我們用心靈去體會感悟,忘了人之為人是有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約束的。人是需要物質財富,但人更需要道德情操與價值信仰。追求財富是人的本性,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假使無錢對菊,彭澤令亦當敗興。倘孔氏絕糧而死,還稱大聖人否?”所以說,金錢財富是生命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生追求成功的必然會有的收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錢,誰不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問他:“您不遠千裏而來,給我帶來了甚麼好處?”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談論好處?談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國王隻關心對自己的國家有什麼好處,大夫隻關心對自己的家有什麼好處,老百姓隻關心對自身有什麼好處,每個人都隻考慮自身利益而忽視仁義的重要性,為了滿足一已之私欲,什麼篡位弑君、大逆不道的事情都做得出來。”如果每一個人都隻想著如何去獲得自己的利益,那麼,穩定和諧的社會就無法形成了。所以,在人生追求的路途中,我們應有清醒的辨別是非黑白的頭腦,古時關羽“獨行千裏,報主之誌堅;義釋華容,酬恩之情重。”便是最好的注解。

清楚的價值觀還應清楚的知道何者為重,何者為輕,我們的基本原則是什麼。這樣,我們就不會被眼前的一時之利迷失最初建立的信念,才不會被短暫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方能不會被眼前的得與失蒙蔽了自己的雙眼。隻要你悟透人生的成功其實是不斷致力於更上一層樓的過程,是去實踐、修身、處世、心智、體能、學識以及財富上成長的機會之含義,按我們最初設定的信念用心去耕耘,走好每一步,自然會水到渠成,財富的聚累也隻是早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