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雖然是個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它卻影響著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一個有著良好氣質的孩子,就好比頭頂閃耀著充滿魅力的光環,將自身的風度展露無遺。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具有潛在的氣質,隻要父母順應孩子的先天氣質精心打造,定能培養出超凡氣質的孩子。
細節21:培養孩子欲成事,先成人
十幾年前,在美國的一所大學裏發生了一起震驚中外的血案。一個名叫盧剛的優秀博士,因為嫉妒各方麵都很優秀的山林華,再加上自己找工作受挫,他殘忍地殺害了包括校長、係主任、同學山林華在內的6個人,然後開槍自殺。
事後,據心理專家介紹,盧剛是一個性格孤僻、沒什麼朋友、心胸狹隘的人,這起血案發生與他的畸形性格有著直接的關係,而這主要是源於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忽視了對他的做人教育。
可見,一個人即使學曆再高,能力再強,如果沒有接受來自家庭的良好教育,也極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負麵影響。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做人教育要永遠放在第一位,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引導孩子做一個真誠善良、堂堂正正的優秀的人。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做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務,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家庭教育的根基所在。
因此,真正智慧的父母,就要把培養孩子成“人”放在比成“才”還要重要的位置上,將孩子培養成具有獨立人格和各種優良品質的人,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才”,才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和時代。
1.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品格高尚的榜樣
父母們可能自身都會有所體會,自己身上的某些好品質好習慣並不是長大後才形成的,而是在小時候父母的影響下逐步培養起來的。相應的,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固然可能會受到一些不良因素影響,但最根本的,還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沒能幫助孩子培養出高尚的人格品質。
一個叫多多的小女孩,在外麵一旦和小朋友起了衝突,就伸手打別人,嘴裏還總是說一些髒話罵小夥伴們。在多多看來,自己這樣做很正常,但是她這種表現引來周圍小朋友們的反感,大家都不喜歡和她一起玩。
其實,多多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缺乏教養的人,她在家裏稍有不如意就打罵孩子和丈夫,這種行為耳濡目染地就被多多學會了。多多有現在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2.別把小事不當回事
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很多時候被成人認為是小事,孩子不懂得和小朋友或家人分享,就說“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孩子隨意搶別人的玩具、隨便打人,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孩子吃飯時不好好吃飯、隨意浪費糧食,說“這是小事,孩子還小,大了就好了”。
然而,這些對於孩子而言都不是小事,有一句老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幼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可能對他有深遠的影響,而一個良好的行為也會為他以後的人生帶來不盡的利益。
在一個由眾多諾貝爾獲獎者參加的會議上,一位記者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你在哪一所大學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在幼兒園。”被提問者回答。
“那時學到了什麼呢?”記者問。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學到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學到做錯事情要表示歉意,學到要誠實不說謊……是這些品格幫助我日後走向了成功。”
的確,幼兒園裏學到的東西在成人看來都是很小、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這些小事卻極大地影響了一個人日後的成功與否。
父母不要以為“樹大自然直”,如果不注意從小事中培養他良好的品行,而是放任他的小缺點,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了,他的小缺點就會被放大成大缺點。而孩子小時候的小優點如果加以保護和鼓勵發揚,隨著他的成長,也會放大成大的優點。
3.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降低自己的標準
父母都大都聽過這句話:“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父母不可以將自身的觀點和看法強製性地加在孩子身上,而應該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如果說家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所學校,那麼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說話的語氣和麵部表情都會對細心的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蓓蓓的爸爸開著大公司,屬於富人階層。由於父母都忙於工作,蓓蓓就由保姆照顧。有一天,蓓蓓的媽媽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外套,保姆阿姨直誇好看。等媽媽走後,蓓蓓就問保姆:“阿姨,你喜歡媽媽那件衣服嗎?”“當然喜歡啊,但是阿姨買不起,也沒想過穿那麼漂亮的衣服。”保姆很真誠地說。
第二天,媽媽出門後,蓓蓓就擅作主張,將那件衣服送給了保姆。當蓓蓓媽媽知道後大發雷霆:“你憑什麼把我那麼貴重的衣服送給別人?她能給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