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蓓媽媽的教育方式很明顯是錯誤的,作為父母,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目的性的去與人交往,這樣定會將孩子教育成一個貪圖小利的人,這樣的人是不會有真正的朋友的。
而正確的教育方式時,當蓓蓓那樣做的時候,她的媽媽要先誇獎自己的女兒懂事,鼓勵她那是正確的做法,然後在說其他的,比如“你要將媽媽的東西送人就應該先同媽媽商量,否則是不對的。”
總之,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有一顆善感、善悟、善思的心,能夠抓住孩子在小時候的每一個好的或壞的苗頭,進行正確的引導,就像尊重一棵樹苗的生長規律並用心嗬護和澆灌、培養它,相信他終究會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細節22:讓孩子學會扛起責任的大旗
一位著名的記者到瑞士訪問的時候,無意中在衛生間發現一件讓他吃驚的事。他看到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進到隔壁的小洗手間,很長時間都沒有出來。他注意傾聽了一會兒,聽到裏邊發出一些奇特的響動。
由於好奇,這個記者又聽了一會,小男孩還是沒有出來。他擔心這個孩子遭到意外,就走近小洗手間,透過門縫觀察裏邊的情況。結果裏麵的景象讓他驚呆了!原來,這個孩子在修理馬桶蓋!經過詢問才得知,小男孩上完廁所後,發現不能衝水,於是他就一直待在那裏,想方設法要把馬桶修好。
看完這個故事,父母們是不是和這個記者一樣感到驚詫?別說一個孩子,即使很多成年人遇到類似情況也會一走了之。但是這個小男孩卻沒有這樣做,在責任感的驅使下,他獨自承擔了一件對他來講頗有難度的事。
不得不承認,這個男孩的父母對他所進行的教育是相當成功的。因為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同時責任心也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我們的孩子隻有擁有了責任心,才能擁有前進的動力,進而取得更好的成就。
父母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然而現代家庭的教育卻不盡如人意,很多孩子隻會坐享其成,沒有責任心。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和父母望子成龍心切有關。在這種急切渴望孩子成才的願望驅使下,他們心甘情願地傾其所有,盡己所能,恨不得把孩子身上的擔子都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不讓孩子經曆一點風風雨雨。
這些父母不知道,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孩子逐漸喪失了奮發向上的動力,也就無法培養起強烈的責任性,既如此,又有什麼成才成功可談呢?
幾經波折,最後終於登上美國總統寶座的林肯曾這樣說過:“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才能磨煉自己。”
事實上,責任感是任何一個民族和文化崇尚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質之一,凡是社會中的一員,不管是青壯年還是老年人,抑或是孩子,都需要承擔責任。責任感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言行所帶來的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後的情感體驗,更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
1.通過言傳身教來引導和影響孩子
一個人的責任心絕非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父母從小的培養才能得來,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我們都知道偉大的科學家諾貝爾。據說,他的父親一直對研製炸藥很感興趣。一次,諾貝爾問父親:“這種會傷人的可怕東西,為什麼還要研製它?”父親告訴他:“炸藥雖然會傷人,但我們能夠利用它來開鑿礦山、采集岩石、修築鐵路、公路和水壩,為人們造福呀!”聽父親這麼說,諾貝爾點點頭,然後在心裏做出決定:長大了,也要像父親一樣研究炸藥,造福人類。
不難看出,諾貝爾深受父親責任感和事業心的影響。事實上,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遠比聽上去漂亮的理論有效得多。
所以說,想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對某件事情負責到底,父母得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事,遇到什麼事情敢於承擔,而不是推卸責任。隻有這樣,才能讓你的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榜樣的力量,並逐漸學會對其自身的行為負責任。
2.讓孩子知道他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因為方式不當,而將一些不恰當的觀念灌輸給孩子。比如,有的父母想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就會對孩子說“來,幫媽媽洗洗碗”,或者“寶寶可不可以幫爸爸擦地板”等等。豈不知,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做家務是父母的事,和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範圍;他向父母“伸出援手”不過是在自已樂意的情況下所進行的偶然行為,而根本不會把這看作自己份內的事。
如果想讓孩子擁有責任感,這樣的教育方式顯然不行。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他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也應該和爸爸媽媽一樣,承擔相應的責任。父母們不妨在要求孩子做家務的時候這樣告訴他:“我們每個人都有做家務的義務,你所做的事情是你應該負責的部分。”通過這樣明確的引導,孩子會從小建立起對責任感的概念,並學會為一些事情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