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做有教養的父母,家長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模板(1)(1 / 3)

俗話說:龍養龍,鳳養鳳,老鼠養兒會打洞。話俗理不俗,這是告誡我們家長對於孩子的榜樣力量是十分強大的。由於孩子的能力有限,他們的模仿是沒有選擇性的,父母的一些壞習慣、不文明語言,甚至一些不良行為都可能成為孩子效仿的“模板”。因此,作為父母,要時刻注意自身的榜樣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

細節63:懂孩子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蘇霞的女兒甄珍現在上初中,最近蘇霞在女兒身上發現了一些讓自己難以理解的舉動,於是她找到一位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蘇霞說:“自從甄珍上了初中,總是把自己的東西鎖得嚴嚴實實的,鑰匙也都藏起來,有天我突然發現她把鑰匙落在桌上,於是想趁機打開她的抽屜,打算看看究竟藏了什麼。她爸爸不讓開,說是侵犯孩子隱私,我一想,還是算了,就把鑰匙放回了原處。結果甄珍回來後,衝我大叫:‘你們誰動了我的抽屜?’我冷靜得說誰都沒看,甄珍警惕地說:‘別以為我不知道,我在鑰匙上放了一根頭發絲,為什麼不見了?’然後打開抽屜,發現東西沒動才放心地離開。我倒吸了口冷氣,甄珍跟防賊似的防我們,這是為什麼啊?”

聽完蘇霞的敘述,心理醫生告訴她說:“現在,您的女兒正處於青春期,她也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她的爸爸說的對,你不能過多的幹涉她的隱私,否則會很容易產生逆反,更不利於你的教育,隻要你給予她適當的自由空間,相信過了這段時期,你會發現女兒真正的成熟。”

像蘇霞這樣遭遇孩子有隱私行為的父母有很多很多。對此,從父母對待孩子愛的角度上,我們可以理解,這是由於社會及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父母生怕孩子照顧不好自己,發生影響孩子正常生活和學習的事情,於是恨不得把孩子翻個“底兒掉”。

可是,父母們不知道,當孩子不再像從前那個拽著你的衣襟,凡事都跟你講的時候,說明他們在長大。在他的意識裏,開始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處理事情的能力已遠非父母能夠企及了。

所以,他們開始反感媽媽善意的嘮叨和爸爸語重心長的教誨;他們開始反鎖自己的房門,並注明“閑人勿進”;他們開始有了珍藏的日記本,總放在那個誰都進不去的角落裏……

對這種驟然而降的巨大變化,父母們難以適應,萬分焦急。可是我們要問,作為父母,你是否真正關注過孩子的內心世界?你是否真正在與孩子一起成長?你是否真正讀懂了孩子的需求?

2008年,某初中舉行了“迎接奧運會”的象征性長跑比賽。路邊圍觀的、跟著跑的家長比學生還多,他們不是衝自己的孩子大喊:“慢點跑,別累著!”“能堅持嗎,累就別跑了!”“孩子,休息一會吧,爸爸開車帶你一段。”

學生們不堪其擾,紛紛這樣回答:“煩不煩啊,別跟著了!”“誰用你送啊,快回去!”“別說了,都被人家笑死了!”跑步結束後,酣暢淋漓的孩子們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父母的愛,我們真的受不了。”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過度保護並非愛的表現,有時反而變成了一種困擾,在家長的包辦下,孩子會逐漸變得無能,喪失了應有的獨立。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你的孩子盡管乖巧懂事,學習優異,卻缺乏主見,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步入社會後,生存能力也往往很差。

當然,孩子畢竟還沒有成年,父母對他們的擔憂有時也很有必要,適時的關愛或許會避免他們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將不好的事情扼殺於無形,但需注意,一定要以正確的方式對孩子的進行引導,假如父母能像朋友一樣與孩子暢談心事,平等交流,在學習和生活中與他相互溝通,在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而非一味幹涉,相信他一定會為擁有這樣的父母感到驕傲,也會逐漸敞開心扉,更加健康、快樂,順利地成長為優秀的孩子。

1.尊重孩子,要求孩子的事自己先做到

孩子是個獨立的、有感情的生命個體,有他們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自己獨立的人格。作為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喜歡和自己交流,那麼自己首先就要尊重她。隻有你尊重孩子,才會贏得孩子的尊重。比如,孩子進入父母房間或者父母進入孩子房間,都要先敲門;動用對方的東西先問一下對方,沒有征得對方的同意不隨便亂動等等。

2.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都是最親近的,為什麼還會產生隔閡,究其原因,大致都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不能相互理解所造成的。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不過是什麼都不懂的毛孩子,而孩子則覺得父母任何事自作主張,不顧及自己的想法。

那麼,想要讓孩子改變這種“不聽話”、“對著幹”等逆反心理和現象,必須先讓自己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去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嗬斥的語言對待孩子,而是用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孩子溝通。隻有這樣,孩子才願意順從父母,主動完成應該做好的事情,變“不聽話”為聽話,從“對著幹”到愉快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