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產婦產後的護理(1)(1 / 3)

產婦在經曆妊娠及分娩後,身體及心理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何很好地複原身體,順利度過這一恢複期,需要家人關愛、嗬護產婦,重視產後調養,科學地安排產褥期的日常生活。

一、產褥期10項生理變化

1.42天的產褥期產褥期是指胎兒、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複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間。

產褥期一般定為6周,因為產後子宮體大小及子宮內膜的再生,以及全身其他器官恢複到正常未孕狀態需6周左右,即42天。很多醫院將產婦的產後檢查時間安排在產後的第42天,即是這個道理。

產褥期即是我們民間通常所說的“坐月子”。這是一個產婦機體恢複的過程。在這段時間裏,產婦應以臥床休息為主,調養好身體,促進生殖器官和機體恢複。

要想輕鬆愉快地“坐月子”,產婦應該首先了解自己身體發生的變化。

2.產褥期10項生理變化

變化一:子宮複舊

子宮是產褥期變化最大的器官之一。產後子宮肌肉縮複,子宮體迅速縮小,產後1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在恥骨聯合上方可以捫及;產後10天子宮下降至盆腔,腹部已觸捫不到子宮底;產後6周,子宮恢複至正常非孕期大小、重量,子宮內膜修複,完全愈合,子宮頸口在產後7~10天恢複原來狀態。

此過程稱為子宮複舊。子宮複舊主要表現在宮體肌纖維的縮變和子宮內膜的再生。

產後3天內因子宮收縮而引起下腹部陣發性疼痛,即“宮縮痛”,於產後1~2天出現,持續2~3天後自然消失,多見於經產婦。

經陰道分娩的產婦產後2~3天時子宮頸口可通過2指,產後1周子宮頸外形及子宮頸內口恢複到沒有懷孕時的狀態,到產後1個月時子宮頸完全恢複到正常形態,但宮頸口已成為橫裂(經產型)。

產後陰道壁鬆弛,肌張力低,陰道壁肌張力逐漸恢複,約在產後3周重新出現黏膜皺襞,但不能完全恢複到孕前水平。分娩後的外陰水腫,多在產後2~3天內自行消退,會陰縫合的傷口也會在3~5天內愈合。處女膜在分娩時撕裂形成殘缺不全的痕跡,稱為處女膜痕。

變化二:乳房的變化

乳房的主要變化為泌乳,也就是有乳汁分泌。產後,隨著胎盤剝離排出母親體外,胎盤泌乳素和雌孕激素水平急劇下降,甚至消失。產後呈現出低雌激素,高泌乳素水平,乳汁開始分泌。新生兒在出生後半小時內吸吮乳頭,這種哺乳刺激,傳入中樞、下丘腦後使垂體泌乳素釋放增加,促進乳汁分泌。產婦休息的好壞、睡眠是否充足、營養狀況、身體情況均與乳汁分泌密切相關,應當予以重視。

初乳在產後7天內分泌,為淡黃色,質地黏稠,其營養價值高,含有多種免疫球蛋白(一種對機體有益的物質)和胡蘿卜素。

產後3天內,盡管乳房未充盈,尚有2~20ml初乳供哺喂。產後7~14天所分泌的乳汁稱為過渡乳,此時蛋白質含量減少,脂肪和乳糖含量漸增。產後14天以後所分泌的乳汁為成熟乳。母乳營養價值高,哺喂的兒童疾病少。

值得注意的是:產婦在哺乳期用藥,可經母血滲入乳汁中,應當注意,以免對新生兒有不利影響。

變化三:血液循環係統

產後2~3天內大量血液從子宮湧入體循環,加之妊娠期過多組織間液的回吸收,血容量可增加15%~25%,特別在產後24小時內,心髒負擔加重,患有心髒病的產婦此時極易發生心力衰竭。產後2~3周血容量恢複至孕前水平。產褥早期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應加強活動,以免造成栓塞危及生命。

血壓在產褥期平穩,變化不大。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妊高征)的產婦,於產後血壓多有較明顯降低。

變化四:胃腸功能

產後1~2天感口渴,喜進流質食物,食欲不佳,以後逐漸好轉。胃腸肌張力及蠕動力減弱,約需2周恢複。

變化五:排尿、便秘

產後數天尿量明顯增多,妊娠期體內瀦留的水分需經腎排出,易致尿瀦留。

產後幾天,特別是24小時內尿多。由於活動少,進食少,腸蠕動弱,而且汗多,尿多,故常有便秘。

產婦要注意及時大小便。有些產婦會陰有傷口,一般需要3~4天才能愈合。

在傷口拆線之前,由於局部軟組織水腫和充血會感到傷口處脹痛。她們因為害怕傷口疼痛或傷口裂開而不敢大小便,加之產後臥床休息腸蠕動減少,食物中缺乏纖維素等,而導致尿瀦留或便秘。因此,產後4小時應讓產婦小便,產後2天內盡量鼓勵產婦大便,而產後保持大小便通暢是有利於產婦康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