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六:排汗
產後幾天內,由於產婦皮膚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有的大汗淋漓,黏濕難受。尤其在夜間睡眠和初醒時更明顯,不屬病態,於產後1周內自行好轉。
這是由於產婦在妊娠期間,體內瀦留了大量水分,僅血液就比孕前增加30%左右。一個正常人血液量約占體重的1/10,為4000~5000毫升,而妊娠期孕婦則要增加1000毫升,分娩後這些多餘的水分便會通過腎髒由尿、通過肺髒由呼吸、通過汗腺由皮膚表麵的毛孔蒸發等途徑排出,因此汗多。此外,產後進食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湯水,也是產後多汗的原因。以夜間睡眠和初醒時為甚,屬正常現象,並非身體虛弱的表現。
變化七:惡露
婦女產後從陰道排出的血性分泌物,醫學上叫“惡露”。惡露包括從宮腔排出的血液、壞死的蛻膜組織、黏液及產道的細菌。一般在3周左右幹淨。開始呈鮮紅色“血性惡露”,以後逐漸由鮮紅色變為淡紅色“漿性惡露”,最後為白色直至幹淨。正常的惡露帶血腥味,如有腐敗的臭味及汙穢的土褐色,則表示有感染。如果3周後仍有鮮紅色血性分泌物,又不是月經,可能是子宮沒有恢複好或者有感染,就應到醫院去診治。
①血性惡露:產後1周內出現。色鮮紅、量多,含大量血液、小血塊及壞死蛻膜組織,有血腥味,持續4~5天。
②漿性惡露:產後1~2周內出現。量較前少,色淡紅似漿液,內含少量血液,但有較多的壞死蛻膜組織、宮頸黏液、陰道排液及細菌,持續10~14天。
③白色惡露:產後2~3周內出現。量更少,黏稠而色白或淡黃,含大量白細胞、壞死蛻膜組織、表皮細胞和細菌等,持續2~3周。
變化八:月經
不哺乳的婦女通常在產後6~10周月經複潮,平均在產後10周左右恢複排卵。哺乳婦女可在產後4~6個月左右恢複排卵,有的在哺乳期月經一直不來潮,月經複潮前有受孕可能。
變化九:腹壁
腹壁原有的紫紅色新妊娠紋變成永久性銀白色舊妊娠紋。產後腹壁鬆弛,至少6周後才能恢複。
變化十:疲勞
由於分娩勞累,產婦十分疲乏,在產後不久即睡眠。
二、產後的日常護理
1.會陰傷口及腹部傷口的護理分娩後會陰組織常有水腫、脹痛,一般胎兒大或會陰堅韌及手術助產均需會陰切開,會陰部因有大小便的汙染及惡露的影響,容易感染。因而會陰傷口的護理非常重要,要特別注意會陰部的清潔。
產婦用的衛生墊、衛生巾和內褲要勤於更換。產後4~5天開始,堅持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次20分鍾,每天2次。大便後用上述液體衝洗。
腹部傷口多數需住院觀察5~7天。出院後要注意傷口有無紅腫、疼痛及排液,或肛門墜脹,一旦有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一般情況下,手術後10~14天就可以揭去敷料觀察。
產褥期要絕對禁止性生活,因為分娩時被撐大的陰道壁黏膜變得很薄,子宮內膜有創麵,完全愈合需要3~4周的時間。分娩時開放的子宮口短期內也不能完全閉合。因此,在產後4周內過性生活,不僅陰道壁容易受傷,病菌也會乘虛而入,引起子宮內感染,發生產褥期嚴重疾病。一般情況下,產後第6~8周恢複性生活,對產婦保健無大妨礙,是安全的。
2.產後大小便一般產後1~2天不排大便是正常的。但若3天後仍無大便就需要處理了。
有些人認為產婦不宜進食蔬菜等粗纖維食物,加之產婦活動少,因而產婦多有便秘,另外,會陰傷口疼痛或害怕傷口裂開使得一些產婦不敢解大便,因而更加重了便秘。遇到便秘的產婦應首先鼓勵她克服害怕傷口疼痛或害怕傷口裂開的心理,有大便就要及時排出,多給產婦吃青菜、水果,多飲水。經上述處理無效可以服大黃蘇打片2~3片,每日3次,或開塞露20毫升射入肛門。總之對於便秘的處理,關鍵還是從飲食結構上著手。
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由於胎頭壓迫尿道或麻醉的影響,容易發生尿瀦留,所以產後要鼓勵產婦盡早排尿,有些產婦由於不習慣床上排尿,應鼓勵下床排尿。排不出時可以用溫水衝會陰或製造流水的聲音加以誘導,一旦發現排不出尿或排不淨尿要及時到醫院求治,可以用新斯的明肌內注射或足三裏穴位封閉,若無效則需置導尿管或理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