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批評羞辱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自尊心強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活潑愉快的情緒,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為他知道,即便見解不成熟,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譏笑和羞辱。這樣的孩子興趣廣泛,富於想象和創造,願意與人交往,自信心強。而經常被人譏諷和羞辱的孩子則表現出情緒低沉,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膽小怕事,缺乏進取精神,這樣的孩子顯然不會表現出色。
家長們必須明白,之所以將孩子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在思維方麵和成人有明顯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又會使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想法,所以出現不同的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強求孩子必須同意自己的想法,更不能用譏諷羞辱的方法否決孩子的一切。即便孩子有了錯誤和缺點,也要進行認真的分析,看看哪些是屬於正常範圍內的淘氣、貪玩,哪些是超過了正常範圍內的不良行為,即使是不良行為,也不能當眾進行批評和羞辱,應該與孩子私下裏心平氣和地談心,讓孩子對自己的過錯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自覺地改正缺點和錯誤,讓孩子重新樹立自尊心和榮辱感,當孩子從內心萌發了這種願望的時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他會表現得越來越出色。
表揚和批評是促進孩子上進的兩種教育方法。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批評要講究方式和方法。特別是對待幼小的孩子,更要以表揚為主,即便是批評,也要語態平和,充滿愛心。
五、祖父母帶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都說“隔輩之人分外親”,這話真是一點不假。特別在隻有一個獨生子女的情況下,孩子不但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更是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的掌上明珠,有這4把“大傘”的庇護,孩子就有了堅硬的“後台”,做什麼事更加無所顧忌。一些爸爸、媽媽見孩子在老人那裏慣得實在不像樣子,就不再讓老人看孩子了,甚至不讓孩子跟老人接觸。這更是捅了“馬蜂窩”,弄得一些老人怨聲載道,跟兒子、兒媳相處,充滿了“火藥味”。
隔輩人愛孩子是老人的一種天性。現在的老人比較孤單,長大的兒女由於工作忙,很少在老人的身邊,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們就把自己感情的寄托在孫兒的身上,看見孫子、孫女,總是眉開眼笑,比看見兒子、兒媳還高興。所以,作為兒女,首先要體諒老人的這種心情,並要盡可能地滿足老人的這種心理需要。但是,由於老人過分地溺愛孩子,甚至對孩子一些不正確的做法也采取容忍的態度,這顯然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可是,我們必須明白,老人也和孩子的父母一樣,也希望他們的孫子能成為一個好孩子,一個很有出息的孩子。隻是他們缺乏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沒有把幼時的教育和孩子將來的發展聯係在一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不要小題大做。所以,老人希望孩子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否則,就大發脾氣。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抓住老人也有“望孫成龍”的心理,跟老人講明愛孩子和慣孩子是兩回事。一般來說,老人不願意聽別人跟他講長篇大論,他們認為自己吃的鹽多,走的路多,還沒到別人跟他講道理的時候。這時,孩子的父母應該跟老人講具體的例子,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在什麼地方發生了由於過分溺愛孩子所發生的悲劇,或者說哪家哪戶的孩子因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孩子如何的有出息,不但給父母爭光,也給爺爺奶奶爭了光。這樣的例子最容易打動老人的心,那麼父母和老人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就會取得一致的意見,矛盾就會減少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與老人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出現了分歧,父母也不應當著孩子的麵表露出來。夫妻在教育孩子方麵出現了分歧也應該如此。
否則,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連你們的想法都不一致,叫我聽誰的呢?看來你們的想法、做法也不見得對,否則,你們怎麼會想法不一致呢?這會讓孩子對父母的威信和教育的正確性產生懷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