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孩子的好習慣是從小開始培養的。但有的家長認為,好習慣隻能在集體的環境裏才能養成,在家裏就很難做到了。為什麼難以做到?
主要是家長對孩子的遷就和不嚴格的要求造成的。同樣的要求,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裏就能做到,而到了家裏就不行了,顯然孩子是明白道理的,隻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而已。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欺負”人,“欺負”自己最親近的人,因為容易得到諒解,而且不會受到批評和懲罰。所以,能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鍵看家長的態度。
養成好習慣並不容易,但自古以來做事,講究的就是“功到自然成”。這也和孩子學用筷子一樣,剛學習使用的時候,筷子根本不聽使喚,連來中國觀光的“老外”也覺得用筷子很吃力。但中國人哪個不會用筷子?這叫一回生,兩回熟,熟中生巧,經過每日三餐的不斷重複,這個動作就成了自然的動作,再也不用思考怎樣用筷子了。這個道理完全可以用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上。
當孩子已經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走路的時候,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了。這時,可以為孩子創造一些條件,使他有固定放衣物、用具和玩具的地方。為了提高孩子自己料理東西的能力,可以在孩子存放東西的地方貼上各種引人注目的標簽,例如,在放玩具的地方貼上小動物的圖案;放衣服的地方貼上漂亮衣服的圖畫,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盡快養成整理好自己東西的習慣。
孩子對吃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孩子卻不管手髒不髒,拿起來就吃。這時,媽媽不應大聲訓斥,而應跟孩子講講不洗手就吃東西的危害。講大道理也許孩子聽不懂,要根據孩子的心理,采取生動的教育方法。例如,媽媽可以根據科普雜誌上介紹的防病知識,最好有彩色配圖的文章,介紹蛔蟲是怎樣進入孩子的體內的?
會造成怎樣的人體傷害?別看孩子小,但對自己的健康是很重視的,這時的孩子一定睜大了眼睛,牢牢記住媽媽的話,再吃東西的時候,不用媽媽提醒,也會自覺洗手了。
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後,就會在做其他的事情上起到一定的“連鎖反應”。例如,他不會亂扔垃圾,不會將自己的東西忘在外麵,不會做事顧前不顧後,幹什麼事都講究條理。那麼有一天,當他真的長大了,開始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一個注意整潔的人,一個做事有條不紊的人,自然會受到領導和同事的讚許。
一個注意整潔幹淨的媽媽,那麼她的孩子也一定是幹幹淨淨的。如果父母做事雜亂無章,那麼他的孩子做事也很難有條理。爸爸、媽媽的榜樣時刻在影響著孩子。既然如此,不用多說,爸爸、媽媽也該知道怎樣去做了。
八、家庭教育九忌
對於孩子來說,最持久、最寬大的課堂是家庭。別看每家每戶的房屋隻有幾十平方米,大些的也隻有百十平方米。但是,家庭的課堂卻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父母在社會上對於真善美、假惡醜的感受;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生存技能和感受,父母都要在家庭這個課堂中有意無意告訴給孩子,使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心靈,使孩子盡快學到各種生存的本事。
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這是許多父母特別關心的問題。我們在上麵的文章中說了許多這方麵的知識和感受,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九忌”,或許對家長有所幫助。一忌忽視教養並重。教養並重是我國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傳誦著許多父母教子的感人故事,至今還在影響著後人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養而不教被視為父母之過。對於一般人來說,教比養更費心,更複雜,更困難。高樓大廈靠一磚一瓦才能建起;小樹要一天天地長大,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得對孩子開始德、智、體的全麵教育,任何偏廢都難以使孩子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二忌凡事父母包辦。仿佛孩子永遠是羽翼下的雛鳥,永遠長不大似的。這是一個很不明智的做法,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智能、體能、技能的發展,也會影響孩子在社會上的適應生存能力,“愛”孩子成了害孩子,這是許多家長始料不及的。三忌家人的教育口徑不一致。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包括對孩子最疼愛的爺爺奶奶等老一輩的人,都應明白怎樣才是愛孩子,怎樣教育孩子才符合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