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育,家長各有各方法(1)(1 / 3)

隔代也能教育出好孩子

——安徽省文科狀元陳銘家長的教子經

爸爸眼裏的陳銘

由於工作原因,陳銘從4個月開始就由我的父母撫養教育。老實說,這孩子除了本身天資聰明以外,我覺得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服輸。他喜歡看武俠小說,主要是金庸的小說,覺得從中能學到很多東西,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永不言敗。

陳銘讀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在全年級裏一般都是前五名,但就是始終拿不到第一。這種情況對他自己來說,本身也是一個壓力。另外,小男孩都有點愛玩。但他的成績是越到後麵越好,到了高中以後,情況馬上就變了,特別是高一以後,幾乎每次都是年級第一名。

隨著孩子長大,多少會有逆反的心理,我們就盡量和他多溝通。由於那時候我在西藏部隊上,說是多溝通,基本上也隻是每周一次電話,有時候是兩次。就這麼問問他的學習情況。有休假我基本上就直接回家,天天都要陪在孩子身邊,深入地了解他。

其實跟他溝通多了以後,可以幫助孩子緩解思想上的壓力,特別是高一、高二,尤其到高二的時候,雖然他在年級裏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但我感覺他的心理壓力特別大。這個第一名似乎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他又不願意落在別人後麵,一旦落在別人後麵,他就感覺到惶恐,覺得會不會落後了。我們作為家長,長期不在孩子身邊,隻能盡量安慰他,讓他不要有壓力,不要計較一兩次排名的落後。

陳銘信守承諾,說到做到。記得在高二的時候,他爺爺奶奶曾經跟他有一個口頭協議,因為他想玩電腦,爺爺奶奶就說,如果這學期期末考試你能考到第一,我們就給你買台電腦。當時陳銘聽了很高興,覺得自己很有把握考第一。結果因兩分之差沒當上第一。陳銘很自覺,就再也沒有跟爺爺奶奶提電腦的事了。

從小孩子就很自信,小時候他就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考北大這個目標,是到了初中以後才慢慢建立的,一方麵是爺爺奶奶多多少少會給孩子灌輸點北大方麵的人和事。另一方麵高中以後,學校老師也要求陳銘把高考目標定在國家的最高學府。

陳銘由於平時喜歡讀書,對全國各大高校都有一些了解,他知道北大的意義。直到文理分科的時候,他的目標逐漸地明確了。當時按我們的想法,總覺得還是學理好,他理科成績也不錯。而且文理相比之下,他理科的優勢大於文科。再者我們考慮,理科將來發展麵廣,就業的渠道也要寬一點。但孩子覺得還是要學文科,雖然現在好像理科成績要好一些,但是他自己越來越感覺到,對文學和曆史更有興趣,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且他的目標是北大,北大的人文氣息更濃厚。既然孩子都有奮鬥目標了,我們也不好再反對什麼,就全力地支持他。

爸爸說:要充分相信老師

我覺得既然把孩子送到學校裏接受教育,我們就要充分相信老師的教導。舉個例子,到了高三的時候,陳銘的班主任王老師,他很了解各個學生的性格。王老師給陳銘換了一個同桌,就是在他們班經常考第二名的學生劉傑。那個孩子來自農村,學習特別刻苦,這兩個人成了同桌之後,那肯定是要互相較勁的。所以,孩子為這件事跟我說過很多次,要我和他們老師講一下,他實在不願意和劉傑同桌。我問他為什麼不願意跟劉傑同桌?他說:劉傑下課時從來都不出教室門,就悶在座位上看書,我下課總想玩一下,但我一看到他還在學習,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這樣下去我實在熬不住了。孩子總這麼講,我就給王老師反映了一下孩子的想法。王老師就對我說,劉傑這個學生很不錯,他是有意這樣安排的,一方麵讓陳銘有壓力,一方麵讓劉傑有動力。劉傑成績在全班排第二,讓陳銘覺得劉傑始終在後麵追,不往前跑就要落後;而陳銘排在第一,又讓排在第二的劉傑心有不甘,於是會追趕。這樣,他們兩個人就都不會鬆懈。

果然,高三第一次聯考時(江南8所學校),陳銘基本上每一科的分數都名列前茅,但數學隻考了一百零幾分,這樣總體成績就被拉下來了,結果劉傑就以3分的優勢超過了陳銘。成績出來那天,回到家裏,陳銘耷拉著腦袋,聲都沒吭一下,進門就往床上一倒,然後就聽他說:“哎呀,這下我糟了。”後來才知道他沒考好。當時怕增加他的思想負擔,我也就沒多說什麼。當時我想,這次沒考好,對孩子來講是好事,這樣他就會知道,第一名不是他的專利,隻有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會有好的成績。事後我引導、教育孩子,最後在家人的鼓勵之下,他重新振作起來,學習上再也不敢掉以輕心了。第二次聯考他終於又是第一名了,他開心極了。高三下學期,我們再也不用在他的學習上操什麼心了,更多時候是要求孩子注意休息。

讓他勞逸結合他還不樂意。他對我們說:“我知道你們關心我,但我要考的學校是北大,我不勤奮、努力學習,能行嗎?”這個時候,他把學習抓得更緊,不要我們任何人操心。陳銘本來挺喜歡看球賽的,如籃球、足球,這時他自覺不看電視,我們做父母的也因有這麼積極、主動學習的孩子而感到欣慰。